随着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号二十几层楼高的巨臂微微上扬,一个巨大的橙色沉箱带着浑黄的泥沙从湛蓝的海水中徐徐升起——备受世人关注的“南海Ⅰ号”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后,终于重见天日!”南海Ⅰ号“第一次用全体打捞技术,整个打捞成本高达3亿,仅为打捞“南海Ⅰ号”建筑暂时码头就花了1400多万元,单就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高达80多万元,还有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泥、水下设备、船舶、人工等,算上去,远超打捞工程预算的1.5亿元人民币。
10月21日,从“南海一号”沉船中出水的200 余件珍贵文物,在南宋官窑博物馆临时展厅正式展出。那么,这艘古沉船上的瓷器究竟来自哪些地方,是怎么发现的,装载有多少文物,从何地起航又驶向何方,为什么会沉没?
这次广东阳江之行的最后一站,我终于打卡了心念已久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南海Ⅰ号大道西,主要以“南海Ⅰ号”宋代古沉船的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我国宋代繁荣的海外贸易体系,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
1984年,英国职业盗捞者Michael Hatcher从我国南海海域打捞上一艘沉船,并命名为“哥德马尔森”号。这艘船上载有大量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价值惊人。一年后,Hatcher委托荷兰佳士得拍卖行公开拍卖“哥德马尔森”号沉船。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孙键引言7月27日下午,国丝邀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孙键作客经纶讲堂,主讲“帆过浪有痕——‘南海一号’考古”。
深海考古具有技术门槛高的鲜明特点,正是由于我国深水技术装备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才使深海考古事业发展具有了技术支撑,从设想最终变为现实。1500米深的南海海底一片漆黑。探照灯前方,上万件瓷器堆积而成的“山峰”突然出现。沉积物下,500年前的瓷器釉色依然鲜艳、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