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奠基、8千年起步、6千年加速、5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11月24日,2023长江文化南京论坛在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论坛以“河流汇聚可持续未来”为主题,围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商河流文化、生态、经济、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论大河可持续发展之道。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大学、上山遗址管理中心等全国13个单位的专家合作,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跨越十万年的连续演化史。
我国科研团队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也进一步确认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5月24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栽培稻起源于我国南方,其祖先本是一种叫“普通野生稻”的水草,初看起来毫不起眼。人稻结缘并不是一见钟情,而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恋爱。先民们从采集野生稻到收割栽培稻花费了数千个春秋,先后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一、从御寒到充饥让我们先把时钟回拨到距今1.
从历史来看,稻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的走向、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认同等都产生了极大影响。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使长久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认知受到了挑战。
水稻起源于中国,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逆袭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口粮。1928年,日本农学家加藤茂苞发现水稻存在两个亚种——籼稻和粳稻,并分别命名为“印度型”(Indica)和“日本型”(Japonica),这一命名影响较大,造成中国水稻是由印度或日本传入的假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2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大学、上山遗址管理中心等全国13个单位的专家紧密合作,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