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北溟鱼的《长安客》,书中主要介绍了安史之乱前后,几位著名诗人的行踪,并从他们的角度,分析还原了历史现场。#以书之名#诗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瑰宝,唐诗更是诗歌发展的最鼎盛时期,从小学到大学,诗句一直陪伴着我们,从没离开过。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姜孟欣在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上,有一位诗人在大地上走过的足迹很长,远超过其他很多同代人,他就是岑参。在盛唐时期,岑参两度出使西域,在戎马中开拓前程,志向高远,见识广阔,这给他的诗歌带来极大的营养资源。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一套”三十多岁的岑参策马出了长安西门。他的目的地是安西,离长安七千余里。他人生中第一次路过陕甘交界之处的陇山,过了此地,长安的繁华便彻底抛在身后。前方是无尽的荒原、沙漠与边城,这个将要以“边塞诗”光耀中国文学史的诗人出塞了。
这哥们一生其实比较简单加悲催,虽然搞的很神秘的样子,关于他的出生时间地点,学界有六种说法,关于他的死亡时间地点,学界有五种说法,整得像间谍似的,这些都是唬人的,咱们别管他,你又不是当学究,当学究的人也不会来看我的文章,废话不说,翠花上酒整硬菜。
15岁的时候岑参就跟他的哥哥一起,搬去了河南嵩山老林隐居,5年后,弱冠之年的岑参高吟着“云霄坐致、青紫俯拾”从嵩山而下,去长安“现书阙下”。在唐朝,“现书阙下”是士人们经常干的一件事情,通俗来讲,就是把自己的文章献给皇帝,以求仕途。
岑参,唐荆州江陵人,唐开元四年出生于仙州,唐大历四年五十四岁时在成都去世。第一次是天宝八年至天宝十年,岑参三十四岁至三十六岁,“转任右威卫录事参军,充节度使掌书记”,赴安西都护府,在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