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作者是谁?很多人说是袁名曜,其实不准确。嘉庆年间,当时为岳麓书院山长的袁名曜大修书院完工时,拟撰联于书院门外。他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贡生张中阶脱口答道:“于斯为盛。”这副名联就这样诞生了。
编者按: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诗词并称,与书法、篆刻相结合,是中国建筑的“门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和代表。湖湘大地,文脉深远,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蕴含着深厚哲理、脍炙人口的楹联,因其增辉的书院殿堂宫室、楼台亭榭,都是有名的人文地标和山水秘境。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邓玉娇 傅聪 戴钺 美术设计 陈青青 金秋九月,桂花浮玉,正是可人天,岳麓书院人流如潮。 从前门进书院,映入眼帘的便是伫立于院中的赫曦台。台西面两柱上悬挂一联: 合安利勉而为学, 通天地人之谓才。 赫曦台联。 进入大门过二门,至百泉轩,其对面便是时务轩。
爱晚亭东是一东西狭长的小湖,沿湖岸东行,即可达岳麓书院的后门,也就是西门。40多年后,郭松焘入学岳麓书院,写下一首《七律·岳麓山屈子祠》:“楚臣馀憾到江村,一径烟芜昼掩门。遗构山川仍故国,满庭兰芷黯归魂。惊鸦坠叶随高下,暮岭孤云自吐吞。乱后楼台知几在,坏墙销尽旧题痕。”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潘璐岳麓山脚下,青山滴翠,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的古老书院安静栖息于此。这里的每一块匾额、每一幅楹联、每一块碑刻、每一座教学斋和藏书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湖湘精神。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岳麓书院的门联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人。仅仅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写尽湘楚的无限风流。“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出自千年的岳麓书院的门联,蕴含了湘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才辈出的寓意。
唐代诗人刘禹锡大概没有想到,他在《陋室铭》开头写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比衬名句,能在曾寓居近十年的湖南找到最好的注脚——岳麓山。这座海拔仅300.8米的小山峰,放在群山毕集的湖南,委实不够高耸,但它在湘人精神世界中的高度,足以媲美珠穆朗玛峰。凭啥这么说?
暖阳三月,与美籍教授戴彼得的对谈是围绕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的两副对联展开的。一副是悬挂位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胡林翼故居正门的自勉联:欲正人心;引为己任。另一副则是胡林翼送给曾国藩的对联: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戴彼得,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美籍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历史,尤攻明史。
初冬时节,银杏尚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11月上旬的一个下午,记者走进这座掩映在岳麓青山之中的传统庭院式建筑。书院内,书声依旧琅琅,同学少年三三两两从身边经过。即便是阴雨天气,游客照样熙来攘往。书院大门前,悬挂着那副名闻天下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图①: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学生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琵琶歌。 吴练勋摄(影像中国) 图②:贵州黔西市谷里镇谷里小学,学生在练习书法。 周训超摄(影像中国)四川眉山市仁寿县方家镇曲江小学校的学生在制作泥塑工艺品。
文丨李汉军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对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红军爬雪山、智取威虎山等故事印象深刻,想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山,感受山。而现在想一想,这些年,我也登了不少的山了,尤其是干林业工作时,围着湘潭市辖区内的山在转。
红网时刻新闻11月5日讯由湖南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永州市政协、湖南科技学院联合主办,永州市政协办公室、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市政协研究室、市委宣传部、道县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市文旅广体局、市社科联、市文联、市新闻出版局、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共同承办的周敦颐遗迹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