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发表了包产到户后增产的讨论,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些网友说增产早人种子化肥的作用,那农民的积极性不算么,我在这里回答,农民的耕田积极性,是一个方面,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种子化肥,育种技木,及耕作技术,这四个技木,尤以种子最看要。
中新社长沙12月2日电 题:中国杂交水稻为世界献“粮”策作者 蒋文月 吴蓓蓓“真的很香,嚼起来还很甜!”走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食味品鉴室,热腾腾的白米饭正好出锅,盛上一碗,粒粒分明,入口弹牙,回味香甜。如今,这样的米饭端上了更多发展中国家的餐桌。
杂种优势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半个多世纪前,袁隆平成功突破水稻杂交的难题,为我国粮食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水稻中,不同亚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导致的杂种不育、半不育问题,一直是科学家们尝试突破的难题。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合作,解开了水稻生殖隔离之谜,成功克隆了控制生殖隔离的关键基因并阐明了分子机理,同时揭示了基因的演化规律以及其在不同水稻种质资源之间的分布。
1994年,美国世界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曾抛出“著名”文章——《谁来养活中国》,称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人口急剧增长,必将造成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粮食危机。布朗提出的不仅是“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还有“养活不了自己的中国将如何危害世界”的问题。
中国科学家接连实现了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常规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的突破,并继续奋战在不断提高产量、缩短育种周期的追梦路上。你知道,在地球上还有多少人在忍饥挨饿,徒步千里只为寻找食物吗?又有多少人在饥寒交迫中颓然离世?
袁隆平院士在自己的90岁生日上许下了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研究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能够达到3000斤。为了早日达到这个目标,90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也在不停地为之努力,组织并指导13个基地和相关人员一起攻克这个3000斤的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