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由于直接与“生命”密切相关,伦理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甚至诞生了专门研究生命科学领域人类行为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的学科——“生命伦理学”。早在 2016 年 Science 评选出的 20 大技术预测中,人类与动物的嵌合体技术就位列其中。
科学家让生物伦理“别挡道”,这一呼声促使伦理学家反思。(“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杂志报道)从胚胎干细胞研究到人类基因编辑,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在疾病治疗方面显示出了巨大潜力。但棘手的伦理问题也随之而来,并最终导致避免滥用这类技术的指南出台。。
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以DNA重组、细胞融合、人工生命以及人工智能为焦点,形成了一个新的技术群和应用领域。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概念逐渐发生变化。“身体”不但具有符号、权力等特征,也成为一种“工程”和“表现”,甚至将来还可能面临着“被消解”的命运。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引发了诸多社会风险和伦理问题。尽管学界和社会对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它们赫然摆在世人面前,并已经、正在甚至将继续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影响。伦理是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及其处理的思考和卡尺。伦理将会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6月22日文章,原题:中国的生物伦理:不是狂野的东部 唯一出版的描写人类胚胎基因组编辑的论文出自中国实验室。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中国从侧重农业和制造业的封闭社会向世界创新领头羊成功转变的又一迹象。
过去几年,干细胞的发展为科学发现创造了许多新工具。例如在细胞培养系统中对几周大的人类胚胎进行整体建模,在体外重建大脑等器官的最初形成方式,以及构建基于干细胞的嵌合动物来研究宿主大脑中人源化区域的生长,它们对研究人类的发育和生长至关重要。
近日,中山大学黄军就副教授的团队在学术期刊《蛋白与细胞》(Protein and Cell)发表论文,报道了他们运用CRISPR技术对人类胚胎进行医疗性基因组编辑的结果。结果并不是很令人满意:接受遗传干预的胚胎,大部分都没有被成功地改造1。
本文中,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致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彭耀进,带我们回溯了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并指出伦理学领域应更加注重探讨“应该如何行动”这一问题,呼吁科学家、伦理学家、哲学家、法学家、医生、社会学家等跨领域专家的多方协作,构建更为精准和平衡的伦理治理框架。
作者简介:胡东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政教室副教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伦理学界出现了以洛伦茨、威尔逊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进化伦理学。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对十九世纪末期英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等人创立的早期进化伦理学的复活和发展。
生物学的历史上,有一位名字永远闪耀的巨星,他不仅为生物学领域带来了深刻的革命性变革,还在科学伦理、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发声,引领着生物学家走向新的高度,他就是列文虎克,这位英国生物学家的一生充满了探索、发现和对人类社会的深思熟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27日电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联合声明:全球视角下的伦理考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外媒报道美国总统特设咨询机构发布新报告,呼吁就有争议的伦理学议题进行民主磋商,并加强公民的伦理学教育。随着神经科学、基因组测序、合成生物学等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现在十分关注如何权衡高新技术的风险与回报。
采访者:刀笔 | 受访者:小迟爱吃肉。立志成为一名高中人民教师,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因为母亲是教师,我自小和教师的接触较多,对老师未产生过多敬畏之情,反而觉得老师不过是一群和善的叔叔阿姨,对他们有着本能的近亲。
2021年8月,大西洋理事会发布《人工智能和数据伦理:从一般性原则到指导性原则》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从一般性伦理概念和原则过渡到有指导性和实质性内容原则的重要性及难度,提出了实现公平公正性的指导性举措,包括从优化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拓展视野与合作方式、加强培训与教育、注重伦理的应用实践、构建人工智能和数据伦理社区等。
7月2日,一篇分析一年多前一场手术失败原因的文章,冲上了热搜第一名,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据报道,这是一次具有开创性的手术:将一颗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移植给一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但患者在继续存活了两个月后病情加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