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俄罗斯的边境线上出现了一条长达600公里的人链,工厂停工,学生停学,200万人手牵手,跨越三国领土,史称波罗的海之路。或许你会问,这是在弄啥呢?苏联解体在即,闹独立而已。
在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应该说波罗的海三国是具有某种特殊性的,尽管三国在历史上曾经是沙俄帝国的一部分,但在十月革命后三国享有了二十多年的独立,直到1939一1940年间,根据苏德两国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所附秘密议定书,三国实际上是被强行并入苏联的,这个经历无疑会成为三国人民的历史之痛。
俄乌冲突发生前,北约东部的波罗的海三国,虽然也在频繁针对俄罗斯,但它们始终没有越过“红线”。而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波罗的海三国就再也不掩饰自己的反俄情绪了,它们频繁鼓动北约国家反俄,甚至提出“袭击俄罗斯”、“进入乌克兰战场”的建议。
本文为系列长文《苏联民族政策的变迁与波罗的海三国》的第三部分,字数约6600字,阅读时间约18分钟,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在废墟上重生—战后的苏联与波罗的海国家到战争结束的时候,苏联基本上取得了和原沙俄帝国相同的地位。
大家知道,俄罗斯的地缘环境也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历史上的原因,俄国和自己大部分的东欧邻居关系非常差,而东欧大部分小民族对俄罗斯也普遍有抵制和排斥的心理。如今乌克兰的混乱局面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这种复杂背景下造成的悲剧。那么,最排俄的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