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同一事件,旁边有一百个人看见,可以有一百零一种“事实”——身为历史学者,不能说“我的责任就是矫正”,因为你说的“第一百零二种事实”,同样可能是错的或者片面的。身为作者,我有责任讲明:为什么在《万古江河》以后,又写了这部书。
历史学家许倬云告诉我们:“去历史中寻找答案。”9月20日晚21:00,抖音知识官方栏目《知识星期肆》联合新经典文化,邀请历史学家许倬云、考古学家许宏与文化学者余世存,一起聊聊许倬云心目中的“大历史” 以及华夏文明的传承延续对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有哪些助益。
不知从何时起,世界已经变得如此糟糕:日本核污水排海计划正式启动,引发全球恐慌;俄乌战争炮火连天,硝烟始终没有停息;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数再达新高……世界动荡不安,身处漩涡中心,我们又该如何安身立命?许倬云告诉我们:去历史中寻找答案。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历史学家许悼云以九十多岁高龄,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传记”——《经纬华夏》,以“大历史”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进行了全新的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NO.
经纬华夏,寻根明志。许倬云先生在耄耋之年推出新著《经纬华夏》,无论对于学界还是公众,都是一大幸事。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写出《国史大纲》的钱穆先生,据说曾要求独立担纲北大中国通史课的讲授,意在一个“通”字,所求者乃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执著与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