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可能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多变”的一个,在历史上,这个节日仅具体时间就发生过多次变化,在两汉时期第一次见载于史时,寒食节的时间是在“隆冬”,之后又演变出“冬至后百五日”“三月初五”“五月初五”等多个日期,跨越冬、春、夏三个季节。
文|卢恩俊谁都知道古代寒食节是要“禁火”的,而在古诗里,寒食节却常常出现火的意境。尤其在唐朝,“火”成为流动在寒食诗词里的耀眼色调。“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正所谓“一百零五,上坟添土”,这句话说的是冬至后第105天为寒食节,此时需要上坟扫墓。当今社会中,寒食节和清明已合二为一,而清明的习俗囊括了寒食节的各种习俗,其实它们之间是相似而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节日。
寒食时节,有诗、有酒、有茶。“诗酒趁年华”,宠辱不惊,活在当下,每一个当下都是人生最美的时光。唐诗人韩翃,在一千多年后的当下,不是特别有名,但他有首很著名的诗《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后世或用来行酒,或用来斗才,忙得不亦乐乎的“飞花令”,就是来自于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