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央巡视组进驻有关地区和单位开展巡视工作,“巡视”成为备受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其实,巡视制度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派遣监察官员巡视全国,防范检查官员腐败。在强化社会治理、维护中央集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古代巡视制度的运行与发展是怎样的?
到王莽新朝改革时,州牧正式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并沿用至东汉,行政、军事、司法等权力握于一人之手,导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刘璋、刘焉以益州刺史而割据四川、重庆,刘表以荆州刺史占据长江中游广大地区,袁绍占领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几乎统一了北方。
谏官级别比御史低,这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大特点,小官监察大官,而且当监察官的都是一些愣头青,不太会拐弯的人,这样的人当监察官很合适,像包拯、海瑞那样的性格就很合适,不过也有弊端,就是行政上要是也嫉恶如仇的话不好开展工作,海瑞就是经常怼人,你让他当御史谏官可以,当行政官就不合适
在漫长的中国文明进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且颇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与制度,巡视制度便是其中之一,我国的巡视制度受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尧、舜、禹时期的天子巡狩制,也就是天子对各地进行自上而下的巡察。
但三司分立也带来了各自为政,难以协调的负面影响,督抚制度因此而逐渐建立,成为明清时期地方监察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地方监察中的权威性、独立性、监察权行使的规范性、以及对督抚监察权的监督与制约的严密性,对当时地方监察和廉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