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顺和,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4月10日20时20分在扬州逝世,享年85岁。程顺和,江苏溧阳人,1939年9月2日出生。1995年7月加入九三学社。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种质资源团队建立多倍体植物加速演化模型,揭示了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早期演化特征,并通过基因编辑促进了同祖染色体重组和染色体剔除,首次诱导了能使配子迅速降倍的次级减数分裂。
为更好加强我国玉米遗传育种学科的学术交流,攻克玉米种业“卡脖子”技术,打好种业“翻身仗”,促进玉米种业振兴,9月4日—7日,由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中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的2024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在济
为深入推进“人才强县”发展战略,储备培养一批支撑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为伊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近日,河南洛阳伊川县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引进研究生学历人才24名。
原标题:张忠华:破译瓜类作物“基因密码”大众日报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周维维近日,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张忠华教授因破译瓜类作物“基因密码”而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青年创新奖)”。
阮辛森、潘秀才在襄阳市农科院试验田查看水稻长势(资料图) 谢勇 摄中新网襄阳12月26日电 题:“90后”博士夫妻扎根湖北襄阳培育农作物良种作者 胡传林 谢勇丈夫来自湖北红安县,妻子来自广西柳州市,这对“90后”博士研究生夫妻选择扎根湖北襄阳,行走田间地头,精心培育农作物良种。
陆漱韵 作物之窗微信公众号 图9月11日,陆漱韵教授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作物育种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陆漱韵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9月10日19时00分在京逝世,享年96岁。
当人类深入到以往不可达的微观世界,破解藏在基因里的秘密时,过去一万年的作物驯化育种史,就正式踏入了飞跃式发展的时代。从孟德尔建立经典遗传学至今,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人类在作物育种中取得的进步,远超过去一万年的总和。
1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院储成才团队、李家洋院士团队和卜庆云团队等合作,成功构建了我国东北稻区经验育种史的分子诠释模型,归纳并验证了该地区不同时期水稻育种规律及未来趋势。研究成果已于日前在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发表。
随着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作物育种正由传统的“经验育种”“标记辅助育种”阶段向高效精准的“全基因组设计育种”阶段过渡。目前,对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技术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寄予殷切期望、提出成长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山东高校青年学子中引发热议。
孙其信院士受访者供图图为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该校上庄实验站开展小麦育种工作。马文哲摄【院士访谈】◎本报记者 毛 莉当前,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我国智能育种技术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为我国打赢种业翻身仗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