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下旬,当淮海战役进入决战的关键时刻,原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第八十五军第一一〇师,在共产党的领导和解放军的大力协助下,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地举行了战场起义,打乱了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的突围计划,为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其实际远非如此:第一,廖运周起义的准备工作做得相当扎实,不仅第110师有坚强的地下党组织,而且廖运周还通过一些手段,把思想反动的参谋长陈振威调走了,推荐第329团团长唐奎甫出任第82师副师长,让副师长欧阳春圃专门负责汉口的休养所工作,不参加军事指挥,并提拔了吴绍周的亲信、第328团的团长杨枊营当了副师长,该团一营营长、吴绍周的亲戚姜继鑫接任了团长等,取得吴绍周的信任。
廖运周率领第85军110师两个团起义的故事很精彩,在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也曾经大放光彩,甚至众人耳熟能详,笔者本不想再多费笔墨,复述一番,甚至有可能撞上“抄袭”的晦气。可怎么想,不写第110师起义这点事,我们的故事便没有办法进展下去。
老覃在昨天写了《淮海战役,毛主席数次“微操”,让陷入困境的粟裕犹如拨云见日》一文,讲的是在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即围歼黄百韬兵团的过程中,毛主席和粟裕之间的配合天衣无缝——每当粟裕的思路陷入困境,毛主席都会适时发来电报,给予充分的指导,指点迷津。
淮海战役中,他指挥的第12兵团下辖4个军12万余人,是国民党军精锐兵团。但是,由于在浍河地区优柔寡断、廖运周战场起义、消极防守待援,黄维兵团处处被动挨打,最后遭受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联合进攻,被全歼在双堆集。
廖运周,安徽省凤台县人,享年93岁。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炮兵科,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南昌起义”,1931年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2军第2旅第3团团长,193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3军第110师第330旅旅长,1948年任“国军”第85军第110师师长。
1947年6月30日,时任国民党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着急忙慌的跑进了蒋介石的住处,并向蒋介石传递了一份绝密情报。蒋介石当时正在和司徒雷登共进晚餐,在看到这份绝密情报后,丝毫不顾及旁边的司徒雷登,就开始大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