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917年,苏联脱胎于一个贫穷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1]它的前身俄罗斯帝国,由于人口众多、土地广袤、横跨欧亚战略要地,曾在历史上显赫一时。但落后的经济、衰落独裁的政府,使革命前的俄罗斯根本无法与世界强国——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相抗衡。
至于如何解决国有企业私有化问题,张维迎认为,“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只是一个政治决策问题,办法其实很简单,如果一旦下定决心解决它,没有什么困难,现在大部分的国有企业的股票都在市场上,需要做的只是怎么把这些股份转让出去,包括分给老百姓。”
虽然戈尔巴乔夫向来以“败家”著称,在其执政期间也制定了一些宽松的政策,放松了对国有资产的管控。即使是这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还是被认为太过激进,在苏联引发了部分高层的严重的不满,从而爆发了著名的“819事件”。
大规模“闪电式”的私有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俄罗斯社会的面貌,瓦解了原来的经济基础,改变了社会结构,催生了私人资本特别是大资本的形成,导致了“财团、寡头”参政的局面,同时激化了社会矛盾,滋长了犯罪,贻害无穷。
1956年2月14日,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召开,表面上,这只是一次寻常的党内会议,然而赫鲁晓夫那份震动世界的秘密报告,却悄然埋下了苏联解体的种子,撕开了苏联走向解体的口子。在这份报告中,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历数其所谓“罪行”。
寡头的流行概念现在是俄罗斯富豪的超级游艇,体育老板和阴暗的地缘政治操纵的代名词,例如过去几十年来罗曼·阿布拉莫维奇,阿利舍尔·乌斯马诺夫,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和奥列格·德里帕斯卡等俄罗斯亿万富翁在国际上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