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5月13日电 (记者张梦然)脊髓损伤可导致严重的残疾。现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团队用包裹脊髓的微型柔性电子设备,成功记录了大脑和脊髓间的神经信号。这一设备首次实现360度安全记录信号,提供脊髓活动的完整图像。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
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尤其早期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主任医师高红艳日前走进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健康智慧屋》直播间,围绕脊髓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及方法等方面普及相关知识。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的白金柱团队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上发表了题为“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the microcirculation following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的文章,认为脊髓微循环为靶点的药物对SCI后的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轴突再生, 皮质脊髓束, 转录因子, 信号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 协同作用, 神经保护。引用本文:官镇洁, 李文媛, 耿 瑞, 王 莹. 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调控机制:靶向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联合治疗策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5, 29: 5158-5170.
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方案、儿童自闭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等多项研究成果在会上公布。论坛期间,广州市“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下有关神经发育障碍、自闭症、脑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症、脑脊髓损伤、放射性脑损伤等疾病的多项最新技术研发进展成果进行了首发公布。
正文链接:见原文链接。引用本文:Wang R, Bai J.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the microcirculation following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Neural Regen Res. 2024 Jan;
近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王贵怀团队和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王秀梅团队基于生物3D打印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类有生命的类神经纤维,该纤维由类似于天然细胞外基质的水凝胶包裹着高密度的神经干细胞组成,纤维定向排列组装为精准适配脊髓损伤区域大小的微型类组织,可作为移植物进行修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