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袄套大衫,外套一坎肩,一唱面对门儿,一唱打地摊。行头自己做,人称包袱班。”这首民谣是石家庄秧歌的生动写照。石家庄秧歌又称西调秧歌,是河北秧歌的一个分支,流传于石家庄地区正定、平山、无极等多个县市,有“大罗腔”“跑街秧歌”“提锣秧歌”等俗称。
好长时间没有动笔,手有点痒痒,思来想去,大正月的,还是写点关于陕北秧歌的文字。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等。
在这里,还流行着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每逢正月期间,就走乡串村进行表演,成为一种艺术奇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堪称是一座“流动的大舞台”,这就是享誉河州大地的“和政秧歌”,被甘肃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港凤凰卫视还曾经进行了现场录制拍摄,于是,和政秧歌便名声大振。
□李学朴 秧歌是我国北方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歌舞形式,每到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民间都会举办“秧歌会”。山东秧歌形式有三十多种,其中鲁北的鼓子秧歌、胶东半岛的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流传时间长、内容丰富多样且风格独特,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秧歌,顾名思义是先民在插秧时所唱的歌。
来源:经济日报与潮汕人提起英歌舞,他们会扬起自豪笑容。老一辈潮汕人说,“只要家里有人去跳英歌,那都是光宗耀祖的呀”。“锣鼓响,心蓬浅”,这是广东潮汕地区用来形容游神赛会时人们听到锣鼓声争相去看英歌表演的俗语。“蓬浅”意为激动,英歌舞在潮汕群众心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