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想象一下,如果古代科举是一场现代游戏,那么秀才、贡生、举人和员外就是不同等级的角色,各自带着不同的技能包,穿梭在文墨的江湖。一:秀才——知识的初心者秀才,是科举江湖的入门级选手,相当于游戏中的新手村英雄。
研究由来在翻看崇祯十年刻印的《汤阴县志》时,在修志姓名一页,赫然发现其中名为董三槐的编辑人员,他的头衔为“超贡”,参考本版汤阴县志序文二的内容可知董三槐先生,在文中被县令沙蕴金尊称为明经君。“明经”是明清时代对贡生的雅称,所以超贡肯定是属于贡生系列。
科举功名就是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秀才不能考取举人,不管是什么称呼,都是秀才的身份。但民间还有很多岁进士、恩进士之类的牌匾,不了解科举的人就以为他们也是进士,其实这些都是贡生,连举人都不是,与真正的进士差别非常大。
根据选拔方式的不同,“贡生”可以分为多种,如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及例贡等。《明史选举志》载:“贡生入监,初由生员选择,既命各学岁贡一人,故谓之岁贡。其例亦屡更。洪武二十一年,定府、州、县学以一、二、三年为差。”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