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宣称自己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因为他们在与人交往时会感到不舒服,或者不愿意与他人亲近,故意躲避社交等。其实,出现这些行为并不代表一个人患上了社交恐惧症,还可能是性格内向或者害羞。内向和害羞与社交恐惧症有着巨大的区别。
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这样的“社恐”青年,又或许,你也是“社恐”中的一员?调查显示,近5年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率持续攀升,以关键词“社恐”在某社团App检索,相关小组有10余个,排名前三的小组的成员总数超过17万人。
◎实习记者 周思同日前,美国维斯塔津公司在官网上发文称,公司开发的针对“社交恐惧症”的药物PH94B在三期临床试验中结果达标。该公司的研究者称,他们已基于PH94B为一些患者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并观察到了患者社交焦虑症状的总体减轻和改善。
近日,“社恐人有多少内心戏”“社恐为了逃避聚会有多努力”“社恐还没有一条狗认识的人多”等词条冲上微博热搜榜,获得了上千万的阅读量。“社恐”一词已经成为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大家总爱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性格内向、害怕社交的心理状态。
在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诸如“社恐太难了”“社恐人群的噩梦”等话题讨论,动辄热度过亿。步入数字化时代,身为互联网原住民、更习惯于线上表达的青年一代,固然可以依托网络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便捷高效,并减少了令他们“恐惧”的真实社交,但这真的是一种好现象吗?
谈到精神心理疾病,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抑郁症、焦虑症,或者再谈下去能说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等。重庆三一八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顾庆乐提醒,其实,在这一系列谱系里面,我们常常忽视掉一种最为常见,甚至已经是较为泛滥的疾病——恐惧症。
当地时间8月7日,美股医药公司VistaGen在其官网上发文称,其用于治疗社交焦虑症的一款药物的3期PALISADE-2试验取得积极的效果。一些网友表示,原以为社恐只是内向,没想到真是一种病。什么是社交恐惧症?自称“社恐”的人是一种调侃,还是真的患有社交恐惧症?
□张秀林 (西南科技大学)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走亲访友也被提上了日程。然而,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家里来客人似乎是一种折磨。近日,“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家里来客人”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关于年轻人“不好客”的话题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