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来说,即便借款人的借款逾期,“爆通讯录”也是不合规的催收行为。不过,红星资本局调查发现,在“爆通讯录”时,部分金融机构或第三方催收机构会在催收信息中故意写错别字、“张冠李戴”,以此规避法律法规的制裁。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追究“爆通讯录”的责任?
我是负债一员,也被催收无下限催收,也在不停地接收106开头的特服号码发的威胁,恐吓,持续骚扰的短信,我把我查到的这些号码的号码持有公司告诉大家,至于如何投诉,大家需要慢慢研究,能投诉一定要投诉,他也没想让你好过你还想着给他留面子。
催收短信的危害程度一点都不比催收电话小,因为很多威胁恐吓类的套路都是从短信通知到你的,并且这些短信是防不胜防,不光给你发,还要给你的家人发,还要给你通讯录的亲朋好友发,甚至一些陌生人都会收到某人的催收短信,催收电话没有了,催收短信能否停掉也就成为了一个比较关注的问题。
明明没有债务纠纷,手机却莫名收到催收短信,弄得用户心烦意乱。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宝山法院)审结了一起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因短信服务提供者未尽到审慎义务,依法判决短信服务提供者与短信内容提供者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在最近这几年里,网贷逾期用户都会收到各种1068、1069发送的各种催债短信,其中也有P图冒充“法院”的彩信,甚至于还会接到各种利用虚拟拨号软件拨打的电话,在电话中自称为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而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短信和电话之后,我们该如何核实这些信息的真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