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讯(全媒体记者江斌伟报道)目前,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科研团队在中天山草地碳收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不仅精准剖析当下,更凭借深厚专业知识大胆前瞻至2100年,该项成果对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切实保护全球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相关研究成果以Recent vegetation browning and its drivers on Tianshan Mountain, Central Asia为题,发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上。
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土地变化与生态模拟科研团队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全球极端高温事件不仅变得更频繁,强度也在增加,以0.82天/年和0.023°C/年的频率及强度增长,这显著减弱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来源:【绿色四川】为实现双碳战略背景下川西北林草高质量发展,切实推进林草碳汇工作,评估川西北草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碳汇计量监测,国家科技特派团色达团、四川省科技特派团色达团、四川省科技万里行草原综合科技服务团专家于近日前往色达县开展川西北草地碳汇试验研究,针对不同退化程度鼠荒地以
而减缓CO2浓度升高的主要途径一是节能减排,二是调节自然生态系统固碳。中国科学家通过5年持续观察研究得出结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2001年—2010年期间平均年固碳2.01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
来源:【绿色中国】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特约记者 陈元哲为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促进碳市场建设,国务院印发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此前,生态环境部发布“核证自愿减排量”方法学。社会公众和企业对碳市场中碳汇产品的关注度居高不下。
1月1日,研究成果以“Long-term collar deployment leads to bias in soil respiration measurements”为题正式在线发表于国际重要生态学期刊《生态学与进化研究方法》上。
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兰州大学科研团队为评估沙漠固碳和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团队建立了同时考虑水热交互作用及土壤性质因子的沙漠流沙CO2通量估算方案,深化了对沙漠固碳机制的理解,并为评估沙漠固碳总量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碳库,森林资源总碳储量由1976年的12.51 Pg C增加到2018年的21.44 Pg C,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7.3~59.5 Pg C,灌丛生态系统碳储量在10.0~32.5 Pg C,湿地的土壤碳储量估算范围在3.7~16.7 Pg C,农田土壤碳储量为11.8~13.0 Pg C。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是联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枢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在全球碳市场逐渐完善以及我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愿景的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土壤碳汇相关研究及技术支撑面临一些障碍因素的约束下,笔者认为,聚焦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利用市场手段发掘土壤碳库巨大的减排增汇效益,对完善国内碳市场、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1月19日下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院路校区科技会堂四层报告厅座无虚席,部分全国政协领导同志和全国政协委员、地方政协委员、中国科协有关人员、科技工作者、师生代表等共800余人一起,聆听一场题为“‘双碳’目标与生态系统固碳”的科普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