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与我一样的中医粉丝,其家人在当地找了名中医看病,第一副药服下,病情有加重的迹象,余下的药没敢再服,又找了另一个名中医看,所开之药与第一个名医基本相同,既然是名中医所辨之症应该不会有错,所开药方也不会有错,让其把药方发过来看,其中有人参、肉桂、附子等大热之药,问其服用方法,回答说正常熬药温度正常后服用,服后药就呕吐了。
“之前他自己走路、吃饭、穿衣服都不得行,现在说话顺畅了,基本能自理,比预期的好多了。”近日,荣昌居民郑爷爷因“脑梗死后遗症,言语欠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月,糖尿病”等症状来到荣昌区中医院针灸科住院治疗,经过针刺、气压波、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20天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第五章 从寒热阴阳说疾病 1 疾病只有寒热两类 ★中医八纲辨证说疾病的性质不是寒就是热,就是说没有第三种性质的疾病。 疾病种类数不胜数,据统计,仅仅有病名记载的就有上万种。这是西医命定的病名。中医几千年来记载的病名也有数百种。
名医李赛美:辨好寒热.失眠4月,1剂见效,2剂停安眠药华医世界图*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6月13日晚20:00,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在“万人学伤寒”公益直播中,为我们讲授了《寒热证——张仲景临证思维方式探微》。精彩课程获得听课中医人的一致好评!
上周我们迎来了霜降节气,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加大。此时的饮食调理应注重滋阴润燥、增强体质,以帮助身体适应寒凉的气候变化。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霜降时节正是滋阴保养、增强免疫力的关键时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一把老骨头最怕秋冬寒,李大爷上周拄着拐杖进门时念叨:“热毛巾敷腰比吃止痛药还管用!
大雪节气后,仲冬时节也正式拉开了帷幕。此时,正是进补的大好时节,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本草光华”团队提醒:冬天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畏寒的现象。中医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里,其生理功能往往随着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天人相应”。
我们已知,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的方剂为四逆汤症与白虎汤症。那么,重阴、重阳之方呢?可以肯定的说:当今之世尚且没有。因为我们至今仍未能根治疑难顽疾,攻克癌症。设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必字得解,再顺藤摸瓜,疑难顽疾的理法方就会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