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赤峰市巴林右旗西拉沐沦苏木,天空高远湛蓝,白云朵朵飘浮,阳光暖暖地照着大地。在当地盐碱地治理项目区,3675亩葵花喜获丰收,工人正抢抓有利时机,收集晾晒、分级装运,田间地头一派繁忙。这些优质葵花籽将先被运往赤峰市葵花交易中心,再销往全国各地。
盐碱地这样变成“黑土地”十月的东北,天气已经开始转冷,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太平村龙海灌片却是一片抢丰收的热闹景象:一排排金灿灿的水稻迎风摇摆,联合收割机鱼贯驶过之处,飘来缕缕稻香。就在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土壤平均PH值达9.31,远远超出常见植物可存活的范围。
在中央反复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背景下,有关省份积极扛起粮食生产重任,加大对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力度。笔者以为,推进盐碱地改良,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对关系。一是盐碱地改良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8月23~24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和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主战场大安示范区的松原市长岭县试验田,举行“田菁驱动的盐碱地改良与应用技术”示范观摩会。会上,专家组实地测得:通过种植豆科饲草田菁并全量还田,当地土壤pH值由原来的10.
来源:中国日报网 10月12日,农业专家对吉林省大安市实施的1.6万亩重度盐碱地改良工程的水稻示范地块进行了实打实收测产,结果显示种植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636.19公斤,改良效果显著。“今天测产的这个地块采用的是有机硅功能肥调节盐碱土壤改良技术。
记者一走进达拉特旗王爱召镇西社村的一片盐碱地,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农家肥运输机、抛撒机等各类大型机械在这里轮番上阵,给土地疏松“筋骨”、补充“营养”。达拉特旗精选典型性强、农民耕种积极性高的地块,进行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的田间道路上,村民们纷纷驻足,等待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测产专家组的测产结果。经丈量面积、机械实收、称重去杂、检测含水率等程序,专家们大声宣告:“符合改良亩产标准!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8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安示范区吉林省长岭县试验田开展的测产工作中,专家组实地测得,通过种植豆科饲草田菁,当地土壤pH值由原来的10.14降低到9.
7月14日,在新疆和硕县新塔热乡2000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田里,麦浪滚滚,大型收割机轰鸣着穿梭其间;在麦地旁的另一片地里,油菜也长势喜人。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被撂荒15年的盐碱地。一项新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
作者:臧超、胡艳军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一环,也是遏制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的必然选择。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有之义。
■治理盐碱地,需要我们打破思维窠臼,找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路径,千方百计让地尽其力、地尽其用,有效增加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代立9月5日,“盐碱地改造与咸水高效利用”交流研讨会在喀什市召开。关于盐碱地改造与咸水高效利用的话题,再一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