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茨竹坪筇竹基地是从2019年年底开始建设,面积在1200余亩。这是2019年易地搬迁后,通过大户合作社流转易迁土地盘活的情况下,进行种植a的一片基地。在高桥镇,茨竹坪筇竹基地是高桥镇唯一达到千亩以上的示范基地。”说起茨竹坪筇竹基地,大关县高桥镇新开村总支书记罗健豪满是自豪。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近日,在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的交易平台上,一个土地流转项目提示“交易成功”,这是自今年9月红塔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完成的第3笔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1月2日,昆明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昆明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显示,到2028年构建覆盖全市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
云南网讯(记者 杨之辉 摄影 谢顺畅 王劲锋)“我是第一个拿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的,承包地有了新‘身份证’,我们的经营权更有保障……”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栋川镇海埂屯村村民周家琼、接过我省首本《不动产权证书(土地承包经营权)》激动地说。
城乡结合部是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文山市将盘活城郊已征未用闲置土地与推进盘龙河综合治理有机结合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规范发展农业种植壮大集体经济探索“城郊经济”发展新模式让城郊焕发新生机群众实现增收致富把盘龙河建成风景带和经济带闲置土地变良田走进新平街道祥民社区世纪名苑盘
发布会现场 实习生 徐戥荷 摄云南网讯(记者 李熙临 实习生 徐戥荷)记者从1月10日在海埂会堂召开的《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细化上位法的规定,并将土地储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近年来行之有效的一些
全国每10枝鲜切花,有7枝来自云南;在普洱、保山等地的咖啡种植园里,枝头挂满果实,目前云南咖啡总产量14.6万吨,占全国的98.7%……近年来,云南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新”“特”“绿”上做文章,创新系列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绘就高原特色农业的时代图景。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鸡街镇甸尾村通过组建合作社打造集“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基地,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
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良方。在龙街乡垭口村小看马中草药种植基地,大片黑色遮阳网覆盖的中药材种植地块随着山坡连绵起伏,滇重楼等中药材成片生长。
打造“家门口”就业基地 供图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以建设群众“家门口”就业基地、滇西产业一体化集聚区创新洼地、区域产业中心城市创业高地为目标,拓展县域就业空间,增加收入。2024年1至4月,全县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8980人,其中县内就业90547人。
“来自北京的老人与本地阿婆拉家常、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与本地手工艺人聊创新、广州的数字青年与等公交的村民一起泡脚,探讨如何赚钱。”这是小镇上最常见的场景。薄雾、稻田、竹林、白鹭、水牛、流淌的温泉……小镇就掩映在峡谷通往坝子的出口处,与周边古村落鸡犬相闻、路路通达。
新华网昆明3月28日电(念新洪)据3月2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消息,围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云南省紧盯重点产业项目,加强政策激励,探索出了孟连牛油果“334”利益分配机制、蒙自蓝莓“622”利益分配模式、会泽“三个组织起来”等一批典型经验,有效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盛夏时节,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走进圈内乡斗阁村大摆田组杨绍忠家的家庭农场,大片人参果树枝繁叶茂,一个个黄紫相间的果实挂满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果香。“我们种的人参果品种是七彩人参果,它是椭圆形的,吃起来汁水比较多,比较甜。
原标题:隆阳:林下开出富民“药方”近年来,保山市隆阳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主旋律”,本着保护绿水青山,开发金山银山的理念,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林下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大健康产业原材料供应基地,努力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着力解决“家门口”就业问题,让农民回
翻土地、建大棚、铺水管、栽果苗……近日,记者走进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甘庄街道干坝社区小干坝小组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自产业园落地以来,干坝社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保姆式”服务,助力企业解决关键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