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书友要求,今天讲的是:“之”字。之,读音zhī,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往、到……地方去,常作代词用,代替人或事物;.用在主谓结构之间,表示领属关系,使变成偏正结构。“之”字笔画虽然不多,书写难度却不小。前面三个笔画紧凑呼应,不要写散,捺笔一波三折,要找准捺脚的位置。
之:一只脚的传奇故事。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抬头一看,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大字,赵匡胤不觉眉头一皱,问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
临了几年柳楷,今天我忐忑地向行书迈出了一小步。临行书,二王当然是不二法帖,通临了一遍,总感觉不得其法。也许因习柳楷时太过注重力度与碑刻效果,所以力度有过而气韵不及,为了纠正这一缺陷,朋友又介绍气韵极佳而文字简约的帖子《兰亭序》,于是决心一试兰亭序。
翻开《晋书》,不难发现,很多名流皆爱为自己的名字加上一“之”字,如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顾恺之、司马尚之、何澹之、刘牢之等等,粗略统计,名字中带有“之”字的不下百余人,其中王羲之一门就贡献了二十多个“之”,且遍布朝野,泛及文武,那么问题来了,两晋名流为何喜与“之”字过不去?
之字,是一个被严重被忽略的好字,它作为一个虚词,用在名字中可以起到过渡的作用,将名字和姓氏更好地连接起来,同时也能增加名字的文艺感,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些含有“之”字的好名字,喜欢的宝爸宝妈可以自取。
读史书,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东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和南朝名人的名字中,很多人带有“之”字,如刘牢之、刘穆之、顾恺之、祖冲之等等。最有意思的是书圣王羲之一家,儿子有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徽之子桢之,献之嗣子静之。祖孙三代,名字中都带“之”字。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在近日公布的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即历史名人名字的读音之争——关于多音字究竟怎么读?以司马相如的“相”和李调元的“调”最为激烈。事实上,古人名字在现代的读音争议在学界一直存在,各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