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关于抗战的连续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皇协军”的名字,顾名思义,这支部队的本质便是协助侵华日军搜捕、屠杀爱国民众,并且在剧中的表现一般都是怕死、猥琐等特征,但这支“汉奸部队”的表现真的是如电视剧里所表现出的那般“浮夸”吗?
1941年,日军苦于兵力不足,调集伪“治安军”代替日军控制冀东,推行其“治安强化运动”,企图“巩固冀东、加强津南”。伪“治安军”是日军在华北地区扶植建立的一支正规伪军。3万多人的伪“治安军”进入冀东地区后,先以团、营为单位占领点线,再以连、排为单位逐步散开,配合日军实现“从点到面的占领”。
抗战时期我国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国军和其他地方部队,都有各自不同的军服穿戴,同样如此,日伪军的制服和军帽也是多样化,那这期文章就一起来看看,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伪军的各式军帽和制服。日军方面当时侵华日军的军帽方面主要分为大檐帽、略帽和御寒帽三大类。
1938年6月进占三王村公司窑,依此为大本营,开办有煤矿、造枪厂等,后投靠伪华北治安军司令齐燮元,改编为“治安军第十一集团军”,又名“华北綏靖军第一0一集团軍”,实际編制是一个旅,辖第31、32、33三个团,高德林任司令,南宫辰任参谋长。
【阅读提示】1945年6月16日,八路军不放一枪一弹,顺利进入曾被日军占领的献县县城。这背后,一条来自敌营的关键情报起了重要作用。这条情报,与一对夫妻有关。在没有硝烟的情报战场上,这对夫妻被我党委以重任,打入日军在华北扶植的汉奸武装“皇协军”内部,在献县潜伏长达3年。
在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八路军在华北的敌后战场,组织发动了一次空前规模的偷袭战和进攻战,总参战兵力高达105个团20余万人,是抗战时期把八路军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史称“百团大战”。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当时各地大小军阀林立,割据一方,各自为政,成立了众多的政府、政权和军队,名目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称,旗帜、军徽,许多人往往搞不清楚或张冠李戴,特别是近来反映民国的影视剧充斥荧屏,许多人在看剧时一头雾水,弄不清楚剧中的各种军队的旗帜、军服、帽徽的所属及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