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猱界说学琴者感觉琴谱和各种论著里,有关古琴技法的解说最觉困扰的就是吟猱两种基本技法,真是众说纷纭,各师各法。旧论不明确是难怪的,而近年来出版的琴学入门书,也是模棱两可,未能给初学者一个清晰的概念。吟猱这两个技法,在不同的琴派中有不同的处理,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是较易领会的。
文/胡思琴动作要领揉弦是弦乐器所共有的一种指法,对乐曲的音色起着关键的修饰作用。在古琴演奏中,揉弦称为吟或猱,他是古琴里最为关键的一种指法。小提琴如果没有揉弦,那琴音就如同白开水一样,弹古琴若不会吟,那音乐就会贫乏无味。
来源:镜观•乔珊古琴馆古人习琴是修身养性,今人习琴的原因却五花八门。也许是人们生活丰富了,资讯发达了,接收到的信息也更多样化了。有的人为了颐养性情,有的人是因为倾慕传统文化,藉由琴增强其理解;有的人为了增加一份谋生或经营的差事;有的人只是为了喜欢。
来源:古琴艺术许多琴人在初学古琴时,不太注重弹琴动作的准确与正确,认为只要能把琴搞响就行了。如此时间一长,有的就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动作或习惯,影响了琴艺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在开始学琴时,注意这些动作的要领还是有必要的。
中医中的补泻思想渗透到中医治疗的各个方面,包括用药、针灸、刮痧等等。右手指法从力学的角度来说是点状发音,力量集中有力,所以散音的特点是深沉浑厚铿锵有力,发声如金石,能振奋心肺阳气、起到补气作用,比如琴曲广陵散、高山、阳春中的散音慷慨激昂,如勇士赴战场。
《溪山琴况》载有:“未按琴时,必先肃其气,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春草堂琴谱》中也载有:“弹琴要调气。气者,与声合并而出之者也。每见弹琴者,当其慢弹,则气郁而不舒;快弹,则气促而不适,鼻鸣面赤,皆气不调之故也。气调则神暇,局促之态自无矣。”可见弹琴是要调心调身调息的。
文/宋大年问:“欸乃”在琴曲中怎么读?答:“欸乃”两字的读音向来争议颇多,《康熙字典》对“欸”字的解释已非常详细,这里就不再重复。在古琴琴曲中,这两字读作ao、ai(音袄霭)。问:什么是古琴演奏的十戒与十善?答:宋代大琴家田紫芝在《太古遗音》中记载有弹琴时的十戒与十善。
《琴声十六法》琴论专著。作者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著《太古正音》,其十六法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这些美学要求对后世很有影响。一曰轻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调当以中为主。而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盖音之轻处最难。力有未到。
文/胡思琴动作要领所谓走手音,是现代人起出的名词,其实就是左手在按弦得音后,在弦上作连续的进、退滑动。这种连续的进、退动作与吟猱的区别是:走手音是带有音程变化及旋律走向的大幅度移动,而吟猱一般是非音程式的单音修饰。
中新网重庆11月15日电(刘心羽)“正确传承古琴文化,要以守正为前提去创新。”14日,88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音乐史家吴钊在重庆大学开讲《古琴艺术与文化传承发展》,并现场用不同方法演奏古琴曲《良宵引》,对比分析古琴独有的吟猱技法及其传承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