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黄浦教育再迈坚实一步。10月28日,上海市格致中学与复旦大学签约,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双方将携手探索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建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机制。
杨净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有点巧。一个多月,两所大学的学生最高奖,都颁给了量子物理研究者。一个是清华大学叉院的马雨玮,16级量子信息中心直博生,2020年度“特奖国奖”双料得主。
通过化石研究重建3亿年前的古地理演化模式;为满足我国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造激光装置;为胡萝卜锻造“中国芯”;在中亚造山带探寻矿产资源;成功研发大规模稳定运行的量子计算云平台;合成全球首款“玉米尼龙”……2024年6月1日,在以“攀登者”为主题的第112期格致论道·科学家精神专场活动
今年,上海各大高校动作频频,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陆续与基础教育“牵手”,共同探索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助力培养在数学、理化、科技、工程、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具有潜能的学生,一起来围观,哪些沪上中小学开启了人才培养新模式?
编者按:为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充分展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特推出“本科教育教学特色展示”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各教学单位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在上海中心城区黄浦区,有一所有着150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的优质学校——上海市格致中学。其前身是创办于1874年的格致书院,它是我国近代最先系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培养民族科技人才的中西合办新型学堂之一。
近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现代物理学,“停滞”了?》的文章,回顾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当下物理学所遇困境,发出“理论物理还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的呼声。发展受阻、突破口难寻,究竟该如何推动中国理论物理继续向前?如何培养更多基础科学人才?
1899年,王季烈与英国学者傅兰雅(合作翻译了美国的莫尔登博士有关X射线的著作《The X ray——Photography of the Invisible and its Value in Surgery》,并命名为《通物电光》,此时距德国的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也就4年的时间。
编者按不久前,上海市黄浦区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培养中心正式揭牌。黄浦区的科创教育也将再次迎来转型升级。早在2019年,黄浦区发布了《黄浦区推进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将“创新教育”作为黄浦教育的重要特色和品牌。
一次性塑料袋、矿泉水瓶、练习本、手套、牙膏……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可以设计出哪些物理课堂小实验?物理老师们展开了一场大比拼……9月22日,“2024年上海市中学物理教师实验能力大赛”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