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宣传信息我的关注:某位老师已经发表了20篇《Nature Communications》,并以此为荣,成为其学术成就的核心亮点。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令人钦佩的成绩,但当我们深入分析背后的成本和意义时,却不得不对这种现象提出质疑。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6月2日,从贵州中医药大学获悉,为激励表彰该校硕士生导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彭立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校党委经研究决定:奖励彭立同志个人100万元,支持以彭立同志为带头人搭建科研平台;
一般来说,“双一流”高校在资源获取上更为便捷,因此,他们更有可能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文章,不过,总有几个双非高校,他们凭借自己的底蕴优势,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近日,山东建筑大学和贵州中医药大学就在Nature上发布了学术论文,刷新了学校的历史。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10年,90后小伙李全伟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发表论文。他所在团队用量子物理学方法,证明了生物和化学中一个“众所周知的假设”:仅需一个单光子,就足以启动一次光合作用。
吉林大学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来自6个国家的35个科研团队合作,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the non-human primate Macaca fascicularis”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