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当年的大中专生在高考中名次进不了10%,怎么就说优秀了?而他们忽视当年真正最努力的一帮人,上了相当于985、211重本,他们大部分人进了企业,随后又因改制,被剥夺了干部身份,有的下岗,有的不得不不自谋职业,当然也有成功的,但毕竟是极少数,多数人在退休时只能拿较低的退休金。
#八十年代中专生,是怎样一个群体?通常意义讲的“八十年代中专生″定义太宽泛,这其中有一部分小中专是职业教育,由普通高中改制农业技术中学或工科技校,这批学校的学历也是小中专,只承认学历,但不包分配,也不算干部身份。
许多新入职的本科生在了解情况后,会对领导产生瞧不起的心态,觉得让一个中专生领导我们大学生很不公平。在1990年前,中国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有限,据悉,1990年左右约有1.5百万学生在4200所成人中等技术学校就读,透过数据我们看到,这时的教育资源稀缺,相应地,中专考取率异常低,使得每一个中专学位都显得极为珍贵。
记得很久以前,身边的哥哥姐姐大多以“中专生”为傲,上了中专,就意味着工作和就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专”就是“铁饭碗”的标志。现在打开一些老领导的简历,他们的最高学历也是“中专”。中专在过去到底是怎样的存在?首先要说的是,中专的主要来源是初中生。
中师是中等师范学校的简称,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文革对教育的荒废,全国各地需要大量的师资充实中小学校,国家决定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进入师范就读,3-4年学制,毕业后分配到各地中小学任教,这些人被称为中师生。
经常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专相当于现在什么水平的讨论,说法不一,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1980年高中后升学的学生多为1962年出生的人口,当时年出生人口2490万左右,中专以上学校年招60万左右,升学人数占同龄人数的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