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婚礼往往是由家长和媒妁主持的,婚姻大多是经过父母之间的安排和同意的。生活中比较细心的朋友们,不知道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两个新人共结连理的时候,往往绕不开一个话题‘门当户对’,那么什么样才算门当户对呢?
大家一听到门当户对,会不会想婚姻这块,在古代不仅仅是简单的婚姻的观念,也是有着门第之说,这是一点。另外一点体现在古建筑中,而门当户对却是古建大门的组成部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门当,所谓的门当原来指的是大宅门前的矗立的一对石鼓,其中一的会坐落在门础上面,比如说在大门前左右两侧相对而置的一对呈扁形的石墩或石鼓,这就是说的门当,也是种身份的象征。
其实门当户对是两件物品,一个叫做门当,一个叫户对,这两样东西在古代是显示社会地位和权利的象征,先说说门当,达官贵人的大门两边摆的那个石鼓就叫做门当,这个门当是很有讲究,不能随便放的,文臣跟武将的又不一样 ,文官是方形为主,武将是圆形的,圆的像战鼓,方的像书本,普通百姓是很少用这个,一般的就是用比较粗糙的门枕石,所以以前的人说亲,不用进大门就知道这家人是文官还是武将。
婚姻被视为人类社会的核心制度之一,它肩负着生育下一代、传递文化遗产以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职责。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婚姻的看法也在不断地变化。尽管如此,“门当户对”这一传统的婚姻理念,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具有显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