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期间,安徽省颍上县管仲老街游人如织、年味十足。龙灯、肘阁、糖画、花鼓灯等非遗文化精彩上演,绝技表演与古色古香的街道融入一体,一片热闹繁华。像这样的非遗文化展演活动,每年春节期间颍上县都会举办,既展示了传统非遗文化、尽显了年味,又聚集了人气,带动了消费。
中安在线 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一股酒胚的清香,萦绕在长三角文博会的安徽馆内,让来来往往的参观者忍不住驻足寻找香气的源头。原来这香气来自亳州展台,在今年长三角文博会上,亳州古井集团把非遗酿酒工艺中的“蒸馏”环节搬到了场馆内。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守得住”,更能“活起来”,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积极探索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非遗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大皖新闻讯今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1月15日,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获悉,目前安徽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99个,省级非遗项目626个。在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中,黄山市数量均为第一。大皖新闻记者注意到,包括灯会在内的多个非遗项目都和春节息息相关。
云纹铜五柱器冰箱贴。储玮玮摄中新网合肥5月19日电 (储玮玮)会说话的陶瓷、穿越而来的“路由器”、蛋雕制成的灯具......19日,第二届“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系列活动之一——“安徽非遗购物节”启动现场,近3000件安徽特色非遗+文创产品集中亮相。
王氏制扇是国家级非遗,制作环节一共有70多道工序。5月14日,工作人员正在专门定制的长2米,宽3.8米的大号竹扇上绘制图案。王歌 摄安徽省广德市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拥有70多万亩绿意醉人的竹海,为制扇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广德的制扇业在竹加工行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小朋友通过放大镜观看庐州核雕。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庐州棕编制成的鲜花和蝴蝶栩栩如生。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庐州面塑作品。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庐州核雕作品展示。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葫芦画展示。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庐剧表演。
安徽省级非遗项目——高峰唐氏竹编第六代传承人唐圣丽正在介绍竹编暖水壶套。 储玮玮 摄中新网合肥5月25日电(储玮玮)初夏的安徽广德,绿意盎然,翠竹迎风招展,生机勃发。作为“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王氏制扇、高峰唐氏竹编等非遗技艺由来已久。
安徽阜阳界首彩陶可追溯至唐宋,兴于元明,盛于晚清至民国,吸收磁州窑等北方瓷窑的烧造工艺,风格古朴自然。澎湃新闻获悉,8月2日,“向美而生 长三角非遗系列——安徽阜阳界首彩陶展”在苏州博物馆本馆忠王府楠木厅对外展出。
大皖新闻讯春节将至,在黄山市徽州区,当地有做彩糕、吃彩糕的年俗。人们在品味传统美味的同时,也期盼着新的一年生活更加甜美幸福。日前,大皖新闻记者来到黄山徽州区潜口镇古塘村。村民汪承发告诉记者,临近春节,他和老伴都要忙着制作彩糕,彩糕在当地有着红红火火、步步高升的寓意。古塘彩糕。
1月22日(腊月二十三),在安徽省肥东县,“非遗中国年 蛇舞包公源”国家级非遗包公故里肥东洋蛇灯走安徽活动如期举行。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早在2008年,包公故里肥东洋蛇灯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