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崎岖的路通向远方,通向那风雪的故乡,多少战友留在这里,永远化作山的脊梁……”2015年度最后一期特别策划,请随记者穿越三千里川藏线上,陪伴1000多名退伍兵挥别军营,走出雪山,奔赴新的人生旅程。2015,难说再见。老兵,难说再见。
杨同牛的名字最近火了,不仅因为他带着患有抑郁症的妻子汤建快徒步走完了3000多公里的路程,更因为这段旅程让他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自媒体的成功,家庭的重新凝聚,以及对于幸福的全新理解。杨同牛的妻子汤建快因产后抑郁症以及家庭矛盾,精神状态一直不佳,曾多次“乱跑失踪”。
二郎山隧道开通有二十多年了,那原来用生命铺就的老318国道川藏线还有多少人能记得呢?回望历史,当时的新中国刚成立,可以说得上是一穷二白,基本只有铁铲和锄头,我们的18军战士就是靠着这种最简陋的工具修筑了当时堪称全世界最艰难的公路,修建工程中遇到的第一座高山就是川西高原拔地而起的二郎山,为了施工,战士把自己吊在垂直绝壁的半山腰上,用铁锤凿路,一不小心就是跌落山崖,在二郎山路段修路的时候,每天都要牺牲差不多五位战士,最多的一天达到了30人,最后统计,这一路段,每公里牺牲人数就多达7人,每天直面死亡却无人退缩,川藏线有数千人为之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许那个年代的人更有深刻的感悟。
在新中国75年奋进历程中,无数瞬间见证了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1954年12月25日,两条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在同一天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几千年来不通公路、没有汽车的历史。
在生活的洪流里,我们常常按部就班,偶尔在心底泛起对远方的渴望,却很少有人真的付诸行动。可来自湖南新邵县陈家坊镇加乐村的杨同牛,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带着患有抑郁症的妻子,徒步3000公里去西藏。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这支汽车部队里,有一种车,叫“报饭车”。以前,由于藏区交通困难、通讯落后,汽车部队每次执行进藏运输任务时,沿途除了可到兵站食宿外,几乎没地方可食宿,所以每次都要选派车辆人员提前到沿途兵站,按车队行进时间、速度、路线,在沿途兵站报告就餐时间及人员数量。
近段时间,离开川藏线的战友在一起聚会,大家常常说起川藏线上的兵站。我1972年12月入伍,入伍后就成了川藏线的汽车兵,我在汽车团的连队当过指导员,机关当过宣传股长,我在川藏线的兵站当过站长,大站当过政委,在部队退休后,一直在川藏兵站部机关帮助工作到2021年,在川藏线上工作了近五十年,近半个世纪的川藏线工作经历,我目睹和见证了川藏线兵站的变化。
对于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史来说,4年零8个多月显得尤为短暂;对于543.68万公里的公路总里程来说,4360公里也许不算漫长。但若将镜头拉回70年前,拉萨城在初冬迎来一场注定会被载入史册的庆祝典礼,人们便会从那欢欣鼓舞的景象中认识到这些数字所代表的重要意义。
当初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还以为它是318国道途经皖南的一段,其实并不是。皖南离川藏线隔了3000里地,属实没有关联,唯一我能想到的理由,便是皖南川藏线碰瓷318川藏线,希望借助318川藏线的热度来为自己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