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28日电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指出,要更加重视关爱残疾学生,坚持科学评估、应随尽随,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坚持普特融合、提升质量,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
1月10日,广东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细则》明确,实施义务教育的普通学校应当依法依规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得拒绝接收,不得歧视或变相歧视随班就读学生。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更加重视关爱残疾学生,坚持科学评估、应随尽随,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坚持普特融合、提升质量,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
6月28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尤其是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做了具体部署,被称为新时代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行动纲领。
原标题:推进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还需要做什么据媒体报道,今年10岁的于罗曼是一位“轮椅女孩”,她从小就梦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幸运的是,当地较知名的十堰市人民小学,不仅接纳了她,还打破了创校40年来从未更改过的校规。入学后,于罗曼被分到了一(15)班。
峄城区底阁镇中心小学现有学生2036人,随班就读学生5人。如果把这些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比作“折翼天使”的话,作为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者和教师,我们理应给予这些折翼的天使更多特别的翅膀,让他们也可以在充满爱的蓝天中自由地翱翔。
■以高质量办学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本期关注: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我所在的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解放路小学是梁园区残疾儿童最多的小学,这里有很多“折翼的天使”。这些孩子因为身心上的残疾,导致他们不善言辞、排斥交流,较多时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以高质量办学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本期关注: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常常被视为特殊需要学生融入社会的起点。随着社会的接纳、包容和支持,越来越多的特殊需要儿童从特教班走向普通班,从特教学校走向普通学校。对中小学校长而言,如何理解融合教育的意义?在开展融合教育时,将会面临哪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