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项针对小鼠的新研究中,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哈佛大学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基因疗法,该疗法在小鼠身上得到证明,可刺激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并能引导特定神经元重新连接到目标区域,从而恢复活动能力。
脊髓是连接大脑和周围神经系统信息的主要途径,一旦发生脊髓损伤,神经信息的传递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引起运动、感觉、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出现异常,轻则残疾,重则威胁生命,给患者带来了巨大心理压力,有些患者变得特别暴躁,甚至产生抑郁情绪,出现自残和自杀等行为。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4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媛 实习生 谭仕兰)每年9月5日是“国际脊髓损伤关注日”,旨在鼓励更多的脊髓损伤患者突破身体障碍的束缚,通过努力重返社会。今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7岁脊髓损伤女孩妍妍迈出独立行走的脚步后,医护人员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手术中植入人工脊髓系统,通过智能优化调控与针对性康复训练,帮助截瘫患者逐步恢复自主运动功能,实现自主站立、手持助行架自主行走…近日,一名因车祸截瘫的患者,正在清华大学研发团队的帮助下一步一步重拾行走。
病人和科学家佩戴研究中的装置行走。图片来源:GillesWeber/《自然》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自然》杂志24日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指出,一种能恢复大脑和脊髓间通信的植入装置,被证明能帮助手臂和腿部瘫痪患者自然站立和行走。
中新网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最新发表一篇神经科学论文称,一项研究发现,对一个被称为外侧下丘脑的区域进行深部脑刺激,能够改善经受过脊髓损伤的人类和啮齿动物的行走能力并促进康复。
回想起暑假的这场惊魂遭遇,小芸爸爸依然心有余悸。他不敢相信,一个简单的下腰动作,竟然会让女儿面临瘫痪的风险!小芸8岁,性格活泼,平常喜欢跳舞。小芸爸爸在当地经营一家小吃夜宵店,生意很红火,即使晚上也顾客盈门。暑假里,小芸每天跟着爸爸在小吃店里玩耍。
《自然·医学》杂志3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对一个被称为外侧下丘脑的区域进行深部脑刺激,能改善经受过脊髓损伤的人类和啮齿动物的行走能力并促进其康复。这些发现凸显出未来针对特定脑区使用深部脑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潜力。脊髓损伤会破坏大脑和脊髓之间的交流通道,常导致瘫痪或运动功能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