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5日讯(记者吴晓琳)“弹棉花喽!旧棉絮弹成新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不知道你的记忆中有没有“弹棉花”手艺人走街串巷的身影?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棉花被多被更加轻柔保暖的羽绒被、蚕丝被替代,加工棉花做棉被的店铺也越来越少了。
这句出自天下霸唱之手的《鬼吹灯》里的经典台词,将盗墓这个神秘的行当推向了大众视野,小说里,摸金校尉、卸岭力士、搬山道人、发丘中郎将,各个身怀绝技,在古墓中探险寻宝,现实中的盗墓故事,可没有小说里那么浪漫,更多的是贪婪、破坏和对历史的践踏。
一个相貌平平的弹棉花老农,竟然潜伏在清东陵十多年的时间,并用自制的钥匙打开皇陵,差点将皇陵洗劫一空,这么“能耐”,难道这人有什么特殊的身份吗?1935年,河北一个名叫王绍义的人突然来到了马兰峪附近,并在这里安定了下来。
六十多岁的垂垂老者,走街串巷的弹着棉花,他只用一把自制的铁片钥匙,打开了尘封多年的清东陵墓门。“弹——棉花——喽,弹——棉花——喽”,1928年,河北东陵马兰峪附近的村子里,来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老者,身上穿着破破烂烂的棉衣,顶上戴着四处漏风的小帽,头发花白,一缕山羊胡沾满尘土,手里拿着一把木质弹花机。
一床崭新蓬松的棉被做好了王菲在弹棉机上加工棉花“弹棉花呀弹棉花,半斤棉弹成了八两八哟,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当歌曲《弹棉花》响起,不少老一辈人的脑海中就会浮起棉花弓下雪白的棉絮四处飞舞的场景。4月23日,记者探访了九州中路的一家弹棉花店。
弹棉花、做棉被,是很多老上海人的冬日温暖记忆。时代浪潮滚滚向前,羽绒被、羊毛被、纤维被……各类被子层出不穷,弹棉行业日渐式微,仅剩不多的店面零星分布在不起眼的街角。记忆中“梆梆梆”的弹棉声,也从人们的耳畔渐淡渐远。在嘉定区华亭镇农贸市场,就有一家坚守了十余年的弹棉花老店。
“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弹好了棉被,我的姑娘要出嫁……”弹棉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现在却已不多见了。在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街道板仓街130号小区里,已年过六旬的潘洪彩和杨秋莲夫妻,坚守着这项传统手工艺40多年了。
在那个工业不发达的时代,传统的手艺人自然是热门行业,他们的产品涵盖了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村头巷尾时常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然而,社会发展的步伐超过我们的想象,短短二三十年的光景,很多老手艺,老行当便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成了永远的记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老产品有可能都不认识,更不说制作过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