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陵医院肿瘤中心主任秦叔逵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叶颖江教授等业内权威专家出席,分享交流了胃肠道间质瘤和肺癌等肿瘤领域的治疗现状、前沿诊疗策略及创新精准治疗解决方案等话题。
本期月评共检索来自Pubmed 2020.09.27至2020.10.27上GIST相关文献,排除仅发表英文摘要与非英文论文,共29篇,其中中国学者发表论文9篇。本期选择11篇文献进行解读,18篇文献进行列表。
创新药加速落地造福中国患者:今天,再鼎医药胃肠间质瘤靶向药擎乐在苏州正式发货供应全国,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等30余家医院为患者开出处方,并正式面向全国多个省市的50多家院内和院外药房供药。
相信大多数人就算没看过,也听说过电影《我不是药神》。剧中,癌症患者四处奔走求购一款“特效药”格列宁,这让主人公走上了代购印度仿制药的不归路。有句话说得好,剧本源于现实,生活即是导演。这款所谓的“特效药”,仿制的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分子靶向药物——格列卫(伊马替尼)。
胃肠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实体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过去,胃肠间质瘤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膜瘤等,直到1998年,日本学者Hirota等发现此类肿瘤很可能起源于Cajal细胞,并且与KIT基因功能性突变相关,人们才认识到此类肿瘤应属于一种独立的肿瘤。
李成林主任,解放军306医院,普外科胃肠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足一类相对少见的肿瘤,据国外报道,每年发病率约2/10万占所有胃肿瘤的2%,小肠肿瘤的14%,结肠肿瘤的0.1%.多见于50~70岁,其发病牢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
2018年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组织专家共同制订了《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该共识是国内首部关于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的专家共识,一经发布在国内外取得强烈反响,在日常工作中规范了我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流程。
6月5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沈琳在京接受媒体群访。 李纯 摄6月5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沈琳在京接受媒体群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