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讯》31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种机器学习模型,该模型能部分重现职业化学家在工作中积累的集体知识,这类知识通常被称为“化学直觉”。研究团队认为,该研究或使今后的药物研发更高效。传统上,药物与化学发现需要依靠试错实验和研究人员在工作中积累的知识。
机器人在操作台之间来回穿梭,伸出机械臂,“手握”试管,称量取样,配制试剂……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机器化学家实验室,一种全新的化学研究场景让人眼前一亮。这里看不到身穿白大褂的实验操作人员,瓶瓶罐罐的实验工作都由一台机器人完成。
化学合成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某种程度上,化学合成的灵魂恰恰在于其不可预测性。11月1日,2013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菲尔·巴兰教授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化学合成”论坛上回答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化学领域是否会出现‘AI化学家’”这一问题。
图说:项目负责人介绍ChemGPT 1.0功能 采访对象供图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12月2日,2023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上海)分子科学与生命健康论坛举行。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了化学领域大模型ChemGPT 1.0。
这个成果最特殊的地方在于,所有实验都是由机器来执行的——科学家们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机器指令集源代码,打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机器化学家,通过人工智能驱动机器人实验,解决了复杂优化难题,在两个月内就取得了实验成功,获得了预期效果——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云实验室。图片来源:卡内基梅隆大学人工智能进行化学研究的概念呈现。图片来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人工智能(AI)复现一项诺贝尔化学奖成就,需要多久?答案:4分钟。这甚至比阅读完这篇文章的时间都短。而且AI无需反复实验,一次就成功。
一种新的生成式AI可从头开始设计分子,使其与相应蛋白质精确匹配。图片来源: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化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人工智能(AI)算法程序,可根据蛋白质的三维表面快速、轻松地设计活性药物成分。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刊发的这一成果,可能彻底改变药物研发方式。
来源:中国青年报人工智能无疑是最近一段时间最响亮的名字。特别是今年的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中的两项都颁给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这样的结果更让人工智能在教育界和科技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看到颁奖结果我有两个感受,一个是震惊,一个是振奋。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最新消息称,在该院“数据驱动的化学、材料和生物科学的机器科学家”青年团队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资助下,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罗毅、江俊教授团队与自动化系尚伟伟等合作,通过开发和集成移动机器人、化学工作站、智能操作系统、科学数据库,研制出数据智能驱动的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并已初步实现智能化学范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在“机器化学家”实验室里,江俊在对机器人调试化学实验操作指令。张大岗摄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一大趋势,国际学术界已对“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形成共识:人工智能将带来科研范式的变革和新的产业业态。
人工智能学术人才进入知名IT企业的通道非常丰富,参见美国学术圈与企业的人才互通是十分紧密的,以李飞飞教授为例,在加入谷歌成为谷歌云机器学习负责人之前,任职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和视觉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认知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