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一个新闻里说有家长从孩子出生后五年内都没有给孩子掏过耳朵,最后孩子喊疼的时候带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耳屎已经都凝固在一起了,又长又硬,医生想要用工具去掏的时候孩子根本就受不了,最后还是给孩子做了全麻才一点点掏出来。这种父母是真实存在的吗?
人身上总有几个坏习惯,有的人喜欢啃指甲,有的人喜欢用手指抠鼻孔,还有的人养成了用手指甲抠耳屎的习惯,以上这三个习惯可能大部分人都曾尝试过,而且是放松身体的行为,耳朵内有不适感,身边又没有什么趁手的工具,直接用小拇指抠耳朵,有时会抠出一大坨耳屎,在公众场合非常尴尬,为什么耳朵内会有耳屎呢?
关于小孩子是否要掏耳屎的问题,妈妈们有不同的意见,前同事小王认为要定期帮孩子清理耳道,耳屎多了容易堵塞耳道,孩子的听力受到影响,而另一个好朋友小李则认为孩子的耳道不需要清理,就连大人的都没有必要,当有必要清理的时候,就说明有炎症。
很多人闲来无事便喜欢掏耳朵,甚至掏耳朵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外耳道中的耵聍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可对外耳道起到保护的作用,当空气中灰尘进入耳道时,耵聍就可以粘住它,还可以把一些小虫子阻挡在耳道外,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经常掏耳朵。
耳屎在医学上被称作盯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一般来说,人可以通过咀嚼、张口闭口等动作让耵聍自行排出,所以不用特地去掏耳朵。而且,耵聍其实对外耳道皮肤其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防止霉菌等有害细菌的感染。
帮别人清理过耳朵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件事情,有的人耳屎是干性的,多呈片状;有的人耳屎是湿的,多呈泥状。有些人原本是干耳,但是在某一段时间突然变成了油性湿耳,可能和耳朵炎症有关,常见的如外道炎症或中耳炎可导致耳朵分泌较多的黏性分泌物,并且耳内会出现诸多不适,甚至可能导致突然的听力下降,如果是这种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治疗。
关于宝宝护理,妈妈们经常有一个“觉得不是事但确实又是事”的小困扰,就是“宝宝的耳屎能不能自己挖?”耳屎从哪里来?我们俗语称的“耳屎”也就是耳垢,即耵聍,医学上说它其实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蜡状物,与耳道皮肤脱落的角细胞、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混合而成的。
再加上外耳道外三分之一的皮肤上有皮脂腺,皮脂、耵聍和外耳道皮肤脱落的上皮细胞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耳屎。但是,如果有些人分泌的耵聍的过多,它们就会容易聚集成团或块,进而造成外耳道堵塞,严重时会影响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