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中华民国的军事历史上,有一位被称为“逃跑将军”的孙元良。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战争和争议,有人称赞他的指挥才能,也有人批评他的不负责任和胆怯。那么,孙元良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他又是如何成为兵团司令的呢?本文将通过深入研究和解析,为您揭示这个历史人物的真相。
在中国近代史上,争议人物层出不穷,而孙元良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他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从黄埔军校的精英到“逃跑将军”的骂名,再到商界的成功,最后以一个家喻户晓的儿子为人生画上句点。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传奇?
在此文阅读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37年的南京,有一位国民党将军临阵脱逃后藏在了秦淮河畔的青楼中;这位将军,便是孙元良——一个在历史书中被打上“逃跑将军”标签的特殊人物。
硝烟弥漫,炮火轰鸣,淮海大地,一场决定国运的战役正徐徐落下帷幕,在这场被后世称为“徐蚌会战”的惨烈厮杀中,国共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战况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场战争的漩涡中心,一位国民党将领的言论,却如同投石入湖,激起了层层涟漪,久久难以平息,他,就是孙元良,国民党第16兵团司令官,他的一句“消灭黄百韬的不是陈毅,而是国防部”,究竟是推卸责任的托词还是对战局的清醒认识?
孙元良,活了103岁,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四川成都,黄埔一期,父亲是一名前清知县,老来得子,67岁生下孙元良,毕业后,历排长、连长,团长,因抗战立功升师长,全面抗战时期,任军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集团军总司令,后国民党大溃败后,退居台湾,便离开政坛,开始经商,一生有两任妻子,十一个子女,子女中最出名的就是秦汉,原名孙祥钟,是孙元良第五个儿子。
在谈及第16兵团司令长官孙元良只身逃脱回南京见到蒋介石后,蒋介石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而是让他继续担任第16兵团的司令长官,并让他回四川重新组建部队去了。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第一种说法,说孙元良长得漂亮,显然是无稽之谈,这里不予采信。
1948年12月6日夜,孙元良率第16兵团单独突围失败,率少数随从逃到驻马店,见到河南省主席张轸,才知道杜聿明和邱、李两兵团改变了原突围计划,并没有突围,于是急忙向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内容是:“职奉副总司令杜命令突围,穿越匪区,率官兵一百三十七员到达驻马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