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Plus会员,脱水全市场信息;点击-和讯财经-免费开通会员,了解更多最新最热资讯干货,快人一步掌握市场投资风向。今年的科技股行情让许多基金经理“错失”了投资机会,尤其是主流基金经理。其原因包括资产规模过大,景气度投资限制了“前瞻性”投资,以及投研效率有待提高等。
财联社2月20日讯(记者 吴雨其)板块轮动下,部分公募基金似乎只能选择“弃暗投明”。2025年开年以来,低空经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崛起,推动了科技股持续上扬,押中了该行情的主动权益基金表现亮眼,多只产品今年以来收益率超过40%,收益最高超过60%。
2025开年以来,把握住人工智能(AI)、人形机器人等行情的基金业绩亮眼,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收益率已经超过40%,甚至有基金收益率达50%。另外,重仓煤炭、航空等板块的基金2025开年以来回撤幅度居前,主动权益类基金的业绩首尾差距近60个百分点。
近日,在A股暌违已久的普涨行情里,不少次新基金凭借着高仓位也迎来净值异动。但总的来说,成立于震荡的三季度内的次新基金在布局方面,多数都较为克制,无论是基金近期较为平缓的净值波动,还是拉长的建仓期,都体现了基金经理谨慎的态度。
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公募基金的每一次调仓动向都像是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回顾2024年四季度,市场走势跌宕起伏,公募基金在这场博弈中,对热门科技股的操作令人瞩目,减持与增持之间,尽显投资智慧与市场预判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