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谋划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民族团结的故事。
1951年元旦,云南普洱立下一座“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2月21日、22日,云南省话剧院原创话剧《澜沧水长》亮相上海保利大剧院,带观众回到70多年前的澜沧江畔,重温这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佳话。
中新网凉山6月5日电(王鹏 汤雁)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一条长达300多公里的安宁河,滋润着两岸平坦的沃土,造就了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平原。在安宁河的源头,有一座修建于上世纪的水库,不仅造福着安宁河两岸的百姓,也书写着民族团结的故事。图为位于凉山州冕宁县的大桥水库。
前言最近看到个帖子。标题挺有意思:“没想到中国人可以团结到如此程度?网友直言:下回还打!不差钱。”初看时,我还以为是哪部热血动漫的剧情,仔细一琢磨,才发现这事儿就发生在咱身边。中国人团结起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那股劲儿,能把啥困难都给“拿下”。不信?
“民族团结一家亲,衷心感谢医护人员保住我的性命,感谢江山好心人的无私帮助,虽然我们第一次来江山,但江山这座城市我会铭记一辈子。”近日,来自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的彝族同胞吴关群专程前来江山人民医院道谢,字里行间充满着感激之情,而背后的暖心故事更让人温暖与感动。
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的街道上,如果打听“王三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当地百姓心中,王三街是阿克苏市人最多、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街。但是对于许多第一次慕名来这里体验民族风情和购买特色商品的游客来说,为什么这条街会以人名来命名,就成了大家最好奇的问题。
在曲水县茶巴拉乡柏林村,每当有人要找谢军成,村民们都会热情引路,“扎西家里嘛,我很熟……”扎西顿珠是大家为汉族女婿谢军成起的藏语名字,意为“心想事成”,平时都亲切地叫他“扎西”。1996年,甘肃小伙谢军成参军入伍,因部队训练驻地就在茶巴拉乡,他对热情好客的柏林村村民颇有好感。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天空瓦蓝瓦蓝的,白云像散去又聚拢的羊群,山林如海,雪山圣洁。还有平措大叔,他的客栈像家一样温暖,他的话语充满了西藏的智慧,给了我力量。乘风破浪,一路向前!”离开林芝的鲁朗小镇前,来自湖北的王晓霏在旅行日记中写下了这段话。
来源:【新甘肃】每日甘肃网9月27日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萍 雷雅妮)今天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我省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张晓燕是河南禹州人,与长城的结缘来自于2001年的一次游玩。
“我们就像弟兄姊妹一样。”今年国庆假期,记者在南京见到了77岁的南京知青、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工信和科技局(原科学技术局)退休干部王强,当被问起如何形容南京知青和当地牧民的关系时,他用蒙古语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
中新网普洱12月17日电 (黄兴鸿)17日,记者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中学获悉,该校师生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感召下,争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守护者,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