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高岳本报记者 赵 丽本报实习生 张博图“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24岁的债务人李森这样形容他找“咨询公司”进行“反催收”的经历。两年前,毕业后“北漂”的李森因收入微薄,生活困窘,便“求助”于各类网贷平台,最终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极目新闻记者 吴昌华通讯员 徐飞 袁野人在家中坐,贷款APP送上门,贷款额度10万元,余女士信以为真,结果被骗5万元。2月15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了解到,新年伊始,流动资金需求旺盛,网络贷款类诈骗最近较为突出。
个人信息被泄露以及由此带来的麻烦甚至骚扰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但是我们的信息究竟是怎样泄露的,又是怎样到了不法分子手里的呢?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的一系列贷款中介黑色链条案,比较完整地揭开了个人信息从被泄露到被利用的过程。
这一类诈骗大多数是以零门槛、低利息、秒批款这些词语来诱导受害者,吸引受害人通过“链接”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再以“手续费、刷流水、保证金、解冻费”等名义缴纳各种费用,当骗子收到转账后,会关闭诈骗App和网站,并将受害人拉黑。
来源:平安青城 当你看到可轻松申请大额贷款的广告、短信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切勿掉入“虚假网贷”的陷阱之中。典型案例陌生短信7月18日,王某收到一个陌生短信,内容是:【某某贷】您的贷款额度已成功升级,点击链接下载APP,即可贷款100000元。
“征信差不要紧,我们有内部渠道,可根据您的信用情况匹配可以放款的银行,收取3%的服务费,5000元起办。银行贷款年化利率很低,在3%左右。”7月初,在广东做生意的吴龙(化名)正在琢磨如何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时,接到了来自某贷款中介人员的电话。
9月7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北京银保监局获悉,该局近日专门发文提醒广大消费者,务必要提高警惕,谨防贷款“黑中介”的五个“定制圈套”。圈套一:“包装贷款”。“黑中介”谎称通过包装资料可以解决借款人“银行流水不够、收入不达标”等资质方面的困难。
➤手抄贷、招工美容贷、捆绑搭售保险等,成为套路贷、套路骗新花样,掉入陷阱的多为年轻群体。➤变种套路贷团伙分工明确、犯罪链条长,用各种手段规避和转嫁风险,纠纷类警情久侦难破,当事人的赔偿诉求难以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