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130年前的甲午战争,许多中国人对这场战争的记忆,常停留在北洋水师的溃败、《马关条约》的屈辱,以及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等广为人知的说法中。抛开这些表象,战争真正的技术核心却被忽略——速射炮,这种19世纪末革命性武器的缺失,可能是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甲午战争前后的速射炮统计数据和改装计划:在甲午战争之中,北洋海军吃的最大的亏就是缺少速射炮。相比于日舰合计67门的完美型速射炮,北洋海军只有6门35倍120毫米克虏伯早期型速射炮。正在准备逃跑的济远号结果就是在海战之中,北洋的火力处于单方面被碾压的状态。
#历史开讲#甲午海战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嫡系部队,又是花钱买军舰,又是花钱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水师将领,在当时可是号称亚洲第一。那么,为什么在甲午海战中,落了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呢?有人说,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不团结,导致了最终的战败。
1876 年,日本聘请的英国海军中校 L.P.Willan 在进行炮术教习的同时,其有关海军战术的著作被日本海军 翻译为《舰队运动指引》、《海军兵法要略》、《舰内兵员部署法》,奠定了日本海军战术的理论基础。
前面几期我们讲了甲午战争前十年,清朝这边的情况,整个大清朝堂运作一塌糊涂。张之洞,刘坤一,荣禄、李鸿章、刚毅、孙毓汶、徐用仪这些人,这群人可是大清国的实权派,他们都在忙自己的事,比如1889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芦汉铁路,自芦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