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聋哑人士来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应该就是沟通问题。虽然可以用手语沟通,但是不同区域手语不尽相同,会造成沟通中的障碍。如何能够建立一套通用的沟通方法,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输,绝对是个难题。现在,这个难题有望得到解决。
记者从昨天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召开的耳聋基因治疗成果·合成生物学研讨会上获悉,该院耳聋基因治疗团队又一新成果在全球顶级医学杂志《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这是中国首次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耳聋基因治疗方面的创新成果。
6月5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召开耳聋基因治疗成果·合成生物学研讨会。该院耳聋基因治疗团队又一新成果在全球顶级医学杂志《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这是中国首次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耳聋基因治疗方面的创新成果。
来源:【中国教育报】安徽阜阳小翰出生9个月时被诊断为重度耳聋母亲王常梅18年来坚持不懈通过母子相互摸着喉咙的方式教儿子认口型说话今年小翰以超过一本线61分的优异成绩被石家庄铁道大学录取儿子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坚强了大半辈子的王常梅失声痛哭小瀚拍着妈妈的肩膀轻轻为她拭去眼泪在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田甜 见习记者 曾冠霖 当命运给人生按下了静音键,聋哑人的日常生活从一开始就被设置成困难模式。听不见声音,无法正常表达,是他们内心最痛楚的存在。 长沙妹子张喜红因为一次与聋人接触,决心自学手语,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认定,7岁以上的聋哑患者已经错过治疗期,一生都不可能再开口说话。而医圣张仲景故里的陈群发经过多年探索,通过自创的针灸和语训方案,能够让8-30岁的聋哑患者听得到、听得懂,并且较好地开口说话,正常交流。医技独到,卓有成效。
1958年9月28日,由世界聋人联合会设立,规定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为国际聋人日,关注于听力障碍者,为残疾人带来关爱与尊重。2021年9月26日是第64届国际聋人日。据统计,全世界有2.5亿人患有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他们无法听清或听到有声世界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