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诗人穆旦的《赞美》一开篇,仿佛就是贵州地形地貌的写实。山峦起伏的贵州,造就了许多独特、壮丽的交通景观。1935年建成的湘黔公路鹅翅膀立交桥就是其中之一。该桥位于黔东南州施秉县甘溪乡境内,地处施秉县与镇远县交界地带的相见坡山坳里。
乌黑的木门残破的黑瓦砖墙萋萋的芳草除了不时响起的汽笛声如今的大龙站老街已不复往日繁华如果时光可以回溯那不妨回到41年前那一年这里发生了很多事历史画面,湘黔铁路正式通车运营盛况1973年,湘黔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让素有“黔东门户、荆楚咽喉”之称的大龙镇一跃成为湘、黔、川(现湘、黔、渝
当年的合影。 老人们重返谷陇曾修筑铁路的地方留影。 1973年6月,湘黔铁路通车,成中国交通网中的一根“大动脉”。上个世纪70年代初,国家物资匮乏、技术落后,修筑一条穿越崇山峻岭的铁路,全靠人山人海大会战,每人一锹一镐的工作,着实艰难。
参考资料:中国铁道出版社,铁道部安全监察司编《1990-1900年铁路行车事故案例选编》P255页~P257页王伟:《抢险,在隧道深处进行》1998年7月13日10时左右,一列货物列车正以60公里的时速行驶在湘黔铁路(今沪昆铁路湘黔段,东起湖南省株洲市,西到贵州省贵阳市,全长90
央广网邵阳10月31日消息 连日来,在湖南省新邵县坪上镇东岭村异地搬迁安置点后面的一大片菜地里,村民们正在忙着收挖红薯、栽种秋冬蔬菜。一块块如九宫格般的小土地阡陌纵横,整洁漂亮。几十米开外的铁轨上,不时可见旁边高铁呼啸而过。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文物: 马刀规格:全长67厘米,刀刃长46厘米。1935年4月初,红一方面军经过贵州省龙里县洗马镇落掌村时,有一个伤病员无法随部队一起行军,就将他留在当地老乡家养伤,这把马刀是他的防身武器,刀全长67厘米,刀刃长46厘米。
1995年2月,铁皮车厢里,正有妙龄女子将头探出半个身子宽度的窗户,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这是一节独属于上世纪90年代的“闷罐车”,里面满载着过完春节回广东省打工的人。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凯里的摄影师和匀生按下快门,由此定格了南下打工潮的春运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