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大杂院的“经典景观”——天景胡同(2006)“我是胡同”发现一个规律,每逢写到大杂院问题时,无论什么内容,都会引起读者的大量评论,正方反方各种观点可谓激烈交锋。就前两天发布的那篇《值得反思!从单霁翔谈胡同说起,我们是不是“错怪”了平房》,针对有些评论,我觉得有必要再做些探讨。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人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行政副中心将外迁至通州。这是北京城市规划史上的重大变革。借这个由头,我们来说一下胡同的命运,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话题:胡同里那些美美的舒适的四合院,怎么就变成大杂院了呢?这个变化的过程,就与北京城市的规划密切相关。各位看官先来看图。
姥姥家在西城区的教场胡同,顾名思义,那是清代八旗军演武之地,故称教场,清朝的时候属正黄旗地界,听姥姥说过,姥爷的家族就是正黄旗,他们是解放前搬到教场胡同住的,一直到90年代末搬迁走,但细问下来姥爷的具体家事姥姥就语焉不详了。
北京地区人类居住从天然穴居到经过人工处理的半地穴居的巨大进步,要追溯到6000~8000年以前,其代表是平谷北埝头半地穴遗址,经过文物发掘,发现13座半地穴式房址,并发现有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品,从遗址的发掘可以看到,经过人工处理的房子是建在一个深一米多的地穴中的,在地穴四周,竖起
大杂院是我街道露宿了三个夜晚后,L君向我推荐的,我拎着两个大箱子迈进高耸威严的门楼,顺着大门进去,左右两排厢房,中间一排房较高大,院子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在水笼头上接水,一小女孩在下水道旁边玩耍,在我的询问下,她抬起藕段般的胳膊给我指中间较高大的那排房子的第三间,我放下箱子,顺势走向前去撩起那雪白的门帘,一位五旬过点的男人坐在沙发上喝水,一见陌生人,立马起身,当我说明租房子的缘由后,他将我领到了这座高房子后的一个小院,这个小院和前院布局一样,除了房子的高度不一样,其余都是一样的,空兜墙,单间开门,每个房子都出租了,房门前摆放着垃圾筒或者蜂窝煤炉。
四合院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形象地将四合院比喻为北京城的细胞,很多北京人对四合院都有难以割舍的情怀。留存至今的四合院以实物的形式昭示着北京城的发展轨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都通过四合院以有形的状态体现出来。四合院的源流与演变北京四合院与元大都有着密切关系。
央视八套正在热播《情满九道弯》,这是继《情满四合院》之后又一部关于老北京生活的热播剧。1984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35周年,由应小英担任导演,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纪录片《老北京的叙说》,通过一位80岁的“老北京”的叙说,将他在这座古都里的所见所闻展现在观众们的面前,用老人家自己的话说,这些“所见所闻,确系历史的真实,没有一丁点儿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