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黄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黄河流域各省域积极通过文化项目建设、新型业态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国际性文化节庆活动举办等形式促进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意转化,黄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观念滞后、项目制开发重视投入忽视特色、缺乏形式多样互动沉浸式性的文化场景、省际协同性不足影响共有资源的利用等问题。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
百年考古揭示,中华大地各区域在公元前3300年前后陆续进入文明的门槛,至公元前2000年前后,考古发现的众多早期王权国家和区域文明大体同时衰落,只有在黄河中游,以洛阳盆地为中心,夏王朝形成并壮大。此后的3000余年里,以郑州—洛阳为中心的嵩山河洛地区,长期作为正统王朝都城所在地。
作者:张新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指古今黄河流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