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句俗语道出了历史的独特魅力。然而,在如今这个古装剧、宫斗剧泛滥的时代,许多年轻人对历史的认知似乎被电视剧所绑架。想象中的老北京,往往是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繁华的市井,实则不然。100多年前的北京,真实面貌究竟如何?
北京日报 | 作者 高一丁掩映在树丛中的华文学校主楼今貌华文学校的主楼是整个校园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平面上,建筑中间向北凸出的部分为礼堂,两侧设有图书馆和诸多教室,学校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即在此处开展。礼堂内景今貌礼堂的二层视角,两侧的房间可作为办公室和包厢使用。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烈士陵园、中法大学旧址、北大二院旧址、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陶然亭慈悲庵、京报馆旧址等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经过修缮、复原终于对外开放。
京、京师,现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那么,在古代中国,“京”指什么,有没有叫作“京”的地方?京师、北京又分别指代哪里?我们尝试从文献典籍中探寻“京”“京师”“北京”含义之演变,并从地名演变过程,一探今日“北京”之前世今生。一、“京”字的本义及引申义“京”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宋代孟元老著有一部《东京梦华录》,细致地描绘了北宋故都开封城的大事小情,书写着对繁华都市的独家记忆。此刻,我手边的新书《北京繁华录》,恍惚间也给人以相似之感——那种对某个城市深入肌理的情感,透过知识与回忆,凝练于一篇篇文章之中。
如今的北京城,各个行业都少不了职业妇女,巾帼英姿熠熠生辉,真正实现“妇女能顶半边天”。尽管如此,在明清以降的北京,仍然有一些社会底层的妇女,为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和实现自我价值,勇敢走向社会,从事着各种职业劳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来中华大地上政治经济中心不断迁移。唐代以长安 、 洛阳 、 太原 、 凤翔 为四京。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桂宫、北宫、明光宫,这些重要宫殿在长安城内是如何分布的?10月10日,“陕西文物探探探”实地探访汉长安城系列直播报道第一站,来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文物陈列室,邀请两位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双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刘振东教授,一起作为主讲嘉宾,为网友全面讲解了汉长安城。
今天的北京市二环线内,是一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的旧址,也是大家都熟悉的北京特有的地图坐标,我找了一下网上的图,简单做了一下修饰,将北平城从明代开始到今天的格局变迁进行了一个梳理,供网友们一观,明代的北京城,此时外城基本还是人烟稀疏的地区。
虽然已是初夏时节,可春天带来的和风、细雨、繁花……以及它们引发的纷乱的春的心情,似乎还未离去。近日挑了一大摞旧书翻读,发现在许多名家笔下,一般人心中北京无比短暂的“春”,层次依然是丰富而变化的。郁达夫的“故都的春”现代名家中,写记风物、感触入微、笔致清丽者,郁达夫当属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