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管是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它起着平衡中耳压力、引流中耳分泌物、防止逆行感染以及阻声的重要作用。功能正常的咽鼓管对于保持耳朵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咽鼓管长度约为3.5厘米,直径约为1.5-2毫米,有两个开口,鼓室口和咽口。咽鼓管内2/3为软骨部,外1/3位骨部。
骨迷路由致密的骨质组成,分为三部分:半规管、前庭、耳蜗,三者彼此相通。它借细小网状纤维悬浮在外淋巴液中,自成一个密封系统,称为内淋巴系统,膜迷路分为椭圆囊、球囊、壶腹嵴、半规管、前庭水管、耳蜗、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各部位相互交通。
据报道,陕西李先生1年前曾在左耳中安置通风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此后他的左耳时常会瘙痒不适,便经常掏耳朵减轻耳痒。近半年来,李先生左耳出现流血,还有反复流脓、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在医院就诊后发现其左侧鼓膜穿孔,并在鼓室内发现鼓膜通风管。取出后,困扰李先生1年之久的耳病被解决。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9日讯(通讯员 何丽英 陈万翠)近日,永州市新田县中医医院眼耳鼻咽喉科成功为一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了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手术,术后患者耳闷胀感消失,听力明显改善。该患者为59岁女性,于半年前因感冒受凉出现左耳疼痛,曾自服消炎药治疗,疗效不佳。
鲁网3月20日讯日前,牡丹区中心医院首例分泌性中耳炎置管术顺利完成。专科检查:双耳耳廓无畸形,乳突无压痛,右耳外耳道通畅,皮肤无红肿,鼓膜呈淡黄色,鼓室内有明显液平,左侧外耳道通畅,皮肤无红肿,鼓膜完整,色泽正常,标志清。
近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耳鼻喉科医疗团队成功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了一例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手术的开展为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为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带来了福音。
咽鼓管 连接鼓室和鼻咽部,具有与中耳健康相关的多项作用,包括平衡鼓膜两侧的气压,黏膜纤毛清除和排泄,免受鼻咽环境和大声的影响。咽鼓管长约36mm, 自鼓室向前内下行至鼻咽, 其与矢状面成45 ° , 与水平面成30 ° 。
我们从小就知道耳朵看起来像个字母“3”,在头部的两侧,用来听声音,我们看到的耳其实只是耳朵的一部分,叫做耳廓,耳廓的中间有个洞口,叫外耳道口,杯装的耳廓,它的形状有助于收集声音,并将声音通过外耳道口导进外耳道。耳鼻喉医话 | 晨起夜间咳嗽老不好,原因可能是它!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将药物输送到内耳的新方法。这一发现是通过利用大脑中液体的自然流动和使用鲜为人知的进入耳蜗的“后门”来实现的。当结合使用修复内耳毛细胞的基因疗法时,研究人员能够恢复聋鼠的听力。相关研究发表在28日《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