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孩子的成绩往往成为了家庭的焦点。每当期末临近,父母的心中便难免生出几分焦虑。成绩单上那鲜红的分数,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母的心情与期待。然而,孩子成绩的起伏,真的是老师的责任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或许可以静下心来,思考更深层的真相。
教育部、中组部、中宣部等八部门昨天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保障学校三个方面的自主权,同时强调,各地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不得以中高考成绩或升学率片面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
教育部等八部门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各地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不得以中高考成绩或升学率片面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
其中明确,学校要坚持正确政绩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普通高中要正确处理考试升学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关系,将高考升学率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结果之一,不给年级、班级、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不公布、不宣传、不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尽管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隐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根据考试成绩,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管理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今天,教育部等八部门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意见》特别强调,各地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不得以中高考成绩或升学率片面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在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方面,针对“激励不够”的问题,《意见》提出“四个强化”。
“这个老师太严格,打低分!这个老师批评过我,打低分!这个老师出题太难,打低分!”您看到的不是别的,正是一个班上的学生正在给老师打分,分数用于学校对老师的考核和测评。此举在网上引发热烈讨论,有网友认为学生评价老师,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激励教师重视学生看法的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