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和雅典将军,生活在约公元前460-400年,据说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就是他写的,书中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前期至公元前411年,两个城邦国家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修昔底德因此书被称为“历史科学”之父,他就伯罗奔尼撒战争得出一个结论,即雅典的崛起给斯巴达带来恐惧,就使这场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当地时间2月15日,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开幕次日,美国知名国际政治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在德国慕尼黑分析中美关系时表示,“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导致战争,通过汲取历史教训,可以避免冲突,走向和平。
中新社北京3月2日电 题:为什么说“修昔底德陷阱”是个伪命题?作者 钱乘旦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近日,美国反复以中国民用无人飞艇误入美国领空被击落为借口,在国际舆论场上炒作所谓“气球事件”,使本来已趋缓和的两国关系再起波澜。
在如今的中美关系中,有许多人认为中美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那么什么是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研究雅典与斯巴达爆发战争的原因时认为,一个处于崛起中的新兴大国与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守成大国公处时,新兴大国必然要挑战守成大国的利益,守成大国必然强势维护自己的权威,最后双方间必然发生战争雅典与斯巴达的关系确实如此之。
“‘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10月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一行时指出,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对彼此是机遇而非挑战。
2025年2月18日,农历蛇年,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中美关系依然牵动着全球神经。从贸易摩擦到科技竞争,从地缘政治到意识形态,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利益之争,上升为关乎人类未来走向的世纪命题。
同为研究中美关系的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与受国内学界欢迎的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不同,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无疑更受中国官方重视。2025年2月14日,在慕尼黑安全峰会的聚光灯下,84岁的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再次与外交部长王毅握手。
在整个结构,在框架上,格局上,中欧的关系是互补的,基本是一个以朋友为主的关系,还不仅仅是经贸关系,那么在这样一个大的形势背景下,有个别谁的态度硬一点,谁的态度软一点并不那么太重要,重要的是中欧关系的大势已经形成,那么中欧关系有哪些不一样?